HTML
-
本文在前人对研究区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对龙马溪组岩芯、露头展开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等,确定龙马溪组层序地层界面,搭建层序地层格架。取样或收集资料的目标钻孔、露头包括J-12井、L-7井、WK-1井、ZS-1井、YS-1井及綦江观音桥剖面、石柱打风坳剖面、南川三泉剖面、华蓥山剖面等,在目标龙马溪组岩芯、露头中取样300余块,并对8个观音桥剖面样品展开了地球化学测试,对J-12井、观音桥剖面等140块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TOC)测试、30块样品进行了矿物组分定量测试(XRD)、40块样品进行了微观孔隙特征分析(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观测—图像量化处理),并在龙马溪组底部、下部、中上部分别选取一块样品进行了基于图像分析技术(Image Processing)的孔隙比例定量研究(表 1)。
收集样品 主要岩性 地层 实验测试 观音桥剖面(60余块) 黑色页岩—粉砂质泥页岩 龙马溪组底部—中部 TOC测试(20块)、地球化学测试(8块)、XRD测试(10块)、微观孔隙观测(10块)、薄片观测(20片) 打风坳剖面(30余块) 黑色页岩 龙马溪组 TOC测试(15块)、XRD测试(5块)、微观孔隙观测(10块)、薄片观测(10片) 三泉剖面(10块) 黑色—灰黑色泥页岩 龙马溪组下部 TOC测试(5块)、XRD测试(5块)、微观孔隙观测(5块)、薄片观测(5片) 华蓥山剖面(10块) 灰黑色页岩 龙马溪组 TOC测试(2块)、微观孔隙观测(2块)、薄片观测(2片) J-12井(200块) 黑色碳质页岩—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龙马溪组 TOC测试(104块)、XRD测试(20块)、微观孔隙观测(5块)、图像量化分析(3块)、测井小波分析、薄片观测(20片) WK-1井 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 龙马溪组 薄片观测(25片)、测井小波分析 L-7井、ZS-1井、YS-1井 黑色碳质页岩—灰黑色粉砂质泥页岩 龙马溪组 测井小波分析 Table 1. Collected sample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为综合探究龙马溪组层序地层特征,对观音桥等剖面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测试,基于测试结果,选取∑REE、∑(LREE/HREE)、(La/Yb)N、δEu、Cerium-anomaly(Ce-anom)值等参数反映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指示海平面的变化情况。
选取了J-12井、L-7井、WK-1井、ZS-1井、YS-1井等钻孔的测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取用自然伽马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处理。J-12井为涪陵页岩气产区生产钻井,以J-12井为例,对储层样品进行了TOC测试、X射线衍射、孔隙发育特征测试,并取钻孔的实测全烃特征指示页岩气储层的含气性。其中,TOC测试完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测试前对样品烘干处理,并磨至80目待用,以CS-344分析仪完成测定;XRD测试完成于中国矿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使用BRUKER D8 ADVANCE型号衍射测试仪,测试条件为:Cu靶、Kα辐射、管电压40 kV,管电流30 mA,测试后以物质标准粉末衍射资料进行对应分析;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完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S-47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获取图像后对图像进行统一的二值化及参数量化处理;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实验在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分析测试中心完成,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在研磨至颗粒粒径小于100 μm后进行烘干处理并取0.5 g进行测试。
沉积层序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其控制影响因素复杂,是构造运动、地区性地质因素与天文因素的叠加[19],不同级别的天文周期对层序影响显著,如米兰科维奇旋回中的长偏心率周期(0.405 Ma)可以对应影响四级准层序组或体系域,短偏心率周期(0.10~0.13 Ma)影响五级准层序,黄赤交角(0.029~0.045 Ma)及岁差(0.017~0.022 Ma)则影响六级韵律层[20]。本文采用小波分析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技术手段,对测井数据所提供的复杂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将测井数据转化为具有一定周期性的旋回曲线,作为分析层序地层与沉积旋回的基础。小波分析处理所选用软件工具为Matlab,所选取的频谱为Morlet小波,Morlet小波被证实在沉积环境与沉积旋回研究中应用效果较好[21-22]。
-
综合露头剖面、钻井岩芯研究,结合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测井特征分析层序沉积特征,基于对观音桥剖面(图 2)、华蓥山剖面、打风坳剖面、三泉剖面等露头及J-12井、WK-1井等钻孔岩芯的系统观测研究,构建龙马溪组层序地层格架,在龙马溪组内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图 2)。其中,观音桥剖面笔石数据自朱炎铭等[23],笔石带划分方法参考樊隽轩等[24],综合柱状图修改自王玉满等[25]。
三级层序SQ1与下伏岩层的分界线为龙马溪组与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的分界面(图 3、图 4a),区域上该界面属于上超面,在部分地区出现此界面上下的笔石带缺失[24],属Ⅰ型层序界面类型。研究区内龙马溪组多以底部的Glyptograptu spersculptus笔石带与下伏上奥陶统地层呈整合接触(图 4b);在测井响应上,此界面表现了“跳相”特征。因此,龙马溪组底面是一区域上超面,也是一区域海进面,区域上与奥陶纪末的云南运动密切相关,表明了层序界面的存在。
Figure 3. Columnar section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after Wang et al.[25]) and sequence interface identification
Figure 4. Sequence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and litholog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upper and lower interfaces
SQ1与SQ2的分界面位于龙马溪组第4笔石小层与第5笔石小层的分界面,该分界面的确定主要依据于生物组合带变化、地球化学元素分布变化、岩性变化以及测井特征变化,具体表现为:界面之下以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雕刻雕笔石)、Akidograptus acuminatus(尖笔石)、Orthograptns vesiculosus(泡沫直笔石)、Pristiograptns cyphus(曲背锯笔石)、Pristiograptns leei(李氏锯笔石)组合带为主,界面之上以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三角半耙笔石)、Oktavites communis(通常奥氏笔石)、Monograptus sedgwickii(赛氏单栅笔石)组合带为主(图 4b,c);界面上下岩性存在一定差异,界面以下以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主,水平层理沉积构造更为发育,界面以上颜色逐渐变浅,向上过渡为灰黑色、灰色、灰绿色泥岩页岩,水平层理发育程度降低(图 4d,e);此外,界面之下∑REE、∑(LREE/HREE)、(La/Yb)N、δEu等降低,其中δEu降幅较大,而界面之上∑REE、∑(LREE/HREE)、(La/Yb)N、δEu等升高,Ceanom值降低,沉积环境对沉积物中的REE具有显著影响,海相环境中,储层沉积经历不同的环境变化影响而具有不同的REE值,受到继承源岩特征及环境演化的双重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环境演化的“示踪剂”,龙马溪组的REE值由底部向上升高,至中部出现波动性下降,反映了龙马溪组底部具有更强的还原性,而从稳定板块内部沉积或被动大陆边缘到非稳定的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区,∑(LREE/HREE)、(La/Yb)N常有降低趋势,δEu值虽不能直接应用于层序界面判断,但δEu值偏向相对正异常时为还原环境,其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氧化还原环境,间接反映水体深度的变化,故这几项地球化学指标综合反映龙马溪组沉积期海平面具有整体下降的趋势(图 2)。
SQ2与上覆岩层的分界线为龙马溪组的顶界面,该界面是一个明显的海侵冲刷面(图 3),其上部为石牛栏组泥质生物碎屑灰岩或小河坝组砂岩(图 4h,打风坳剖面),其成因是由于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海岸带向陆方向迁移,陆棚砂坝通过海侵侵蚀使临滨后退向陆迁移,并导致在浅水陆棚泥岩中夹有废弃的海侵砂坝沉积物。在测井响应上,自然伽马曲线与深测电阻曲线组合模式在界面上下呈突变的“跳相”关系,属IIII型层序界面。
-
研究区龙马溪组发育2个三级层序SQ1~SQ2,沉积时,龙马溪组沉积环境主要是泥质陆棚沉积环境,由底部深水陆棚过渡为中上部的泥质浅水陆棚环境,沉积基底的坡度相对较缓,仅在古陆边缘区域受到一定程度的物源影响[18],使龙马溪组层序格架横向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据龙马溪组页岩样品的地化及岩石矿物测试结果(表 2),龙马溪组沉积早期水体底部为强还原环境(SQ1沉积期V/(V+Ni)比值更低、V/Cr值更高,反映SQ1沉积环境更加缺氧、还原),水体相对局限(Mo/TOC比值向上降低,需注意氧化环境下此指标不适用,故龙马溪组顶部氧化环境沉积物内此指标不适用,而只适用于底部—中上部缺氧环境沉积物),有机质、黄铁矿丰富(表 2),笔石相生物分异度低(图 4b,c),而随着海侵程度增加,晚期水体的循环程度、含氧程度、笔石相带分异度[18]也逐渐增加,沉积速率加快,岩层厚度加大;体系域整体表现为加积—弱进积的准层序特点。
样品来源 层序 脆性矿物/% 黏土矿物/% 黄铁矿/% 有机质/% V/(V+Ni) V/Cr Mo/TOC 观音桥剖面 SQ1 36.3~43.8 36.1~61.0 2.2~4.0 2.2~6.2 0.64~0.66 0.94~1.69 0.02~3.71 观音桥剖面 SQ2 29.2~48.0 42.2~64.2 0.6~2.4 0.8~2.4 0.57~0.62 1.47~2.85 5.74~68.86 三泉剖面 SQ1 24.0~27.2 64.8~69.3 1.4~1.7 1.2~2.3 厌氧环境 > 0.5;贫氧环境0.45~0.6;富氧 < 0.45 厌氧环境 > 4.25;贫氧环境2~4.25;富氧环境 < 2 对于缺氧环境沉积物,比值越低,滞留程度越强 打风坳剖面 SQ1 32.4~66.2 30.4~65.4 1.5~4.6 1.8~4.4 打风坳剖面 SQ2 33.2~54.2 47.6~63.2 1.1~2.1 0.6~2.2 J-12井 SQ1 67.7~92.3 4.3~30.2 1.4~2.1 2.3~6.4 J-12井 SQ2 52.2~60.4 34.6~46.6 0.2~2.0 1.0~2.1 Table 2. Material composition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两个三级层序中,SQ1与埃隆阶大体相当,以沉积体系转换面为底界,由一个TST和一个HST构成,TST沉积于泥质深水—半深水陆棚环境,岩性主要是灰黑色泥页岩(图 3),整体体现加积—进积序列特点;HST主要沉积于泥质浅水陆棚,岩性主要是粉砂质、钙质泥岩等(图 3),整体体现向上变浅的进积序列特点。SQ2层序由一个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与鲁丹阶地层大体相当。TST整体体现加积序列特点,岩性对应富水平层理的黑色碳质页岩(图 4e),对应陆棚边缘深水盆地—泥质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此阶段海平面相对升高显著,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速率缓慢[26];HST整体体现加积—进积序列特点,向上粒度变粗、砂质纹层增多(图 4f),主要岩性为黑色—灰黑色泥页岩,局部见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
-
J-12钻孔自然伽马测井数据小波分析处理结果见图 5。由图 5可知,小波系数曲线具有周期性震荡的特征,其数值的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具有很好的时频域分析特性,使数值周期性具有地质意义,各频率区间的突变点与突变区域反映沉积环境要素的突变;小波曲线的突变点,是沉积环境变化的界面响应,也是进行层序界面识别的基本依据[27],测井信号的长周期分量(对应大变换尺度值),可以用于划分层序界面,短周期分量(对应小变换尺度值)则可以用于划分基准面旋回。在龙马溪组的小波分析多尺度频谱中,小波曲线显著存在两个周期(a=100与a=400),可以分别对应短偏心率周期(100 ka)与长偏心率周期(400 ka)(表 3)。
层序级别 层序地层术语 时限范围/ka 驱动机制 一级 巨层序 (200~400)×103 板块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型海平面变化 泛大陆形成与解体引起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二级 超层序 (10~40)×103 大洋中脊扩张体系引起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三级 层序 (1~10)×103 洋中脊变化及大陆冰川消长引起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板块内构造沉降与抬升作用对地区性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四级 准层序组或体系域 400 米氏天文周期所引起的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长偏心率旋回 五级 准层序 100 短偏心率旋回 六级 韵律层 20~40 岁差旋回或黄赤交角旋回 七级 交替纹层 2~5 冰川消融与大地水准面变化 Table 3. Order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sequence cycles[28]
同时,结合测井小波分析建模结构,综合J-12井钻孔及其他研究钻孔、剖面的岩石学特征、测井曲线特征进行中期旋回的综合划分(图 6),如J-12钻孔中,2 568.97~2 524.45 m层段岩性对应为黑色碳质页岩,上覆于观音桥层灰黑色泥灰岩(2 569.29 ~2 568.97 m),其间存在岩性差异,该差异在手标本鉴定及测井GR曲线、DEN曲线上非常显著,在测井曲线上可以较好区分,作为中期旋回A的底界;中期旋回A与中期旋回B可以通过岩性差异、测井曲线特征差异进行区分,J-12井中期旋回A对应岩性主要是灰黑色碳质页岩,与中期旋回B的分界线附近出现粉砂质泥岩,GR测井曲线在层段内向上略微负偏,但保持相对稳定,而中期旋回B内GR曲线变化幅度较大,显示吸附放射元素的泥质含量不稳定,说明沉积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中期旋回B向上至中期旋回C,岩性发生进一步变化,颜色变浅,岩性由灰黑色页岩转变为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页岩,同时,测井GR曲线、SP曲线均在中期旋回B/C分界线附近出现负偏;中期旋回C与中期旋回D具有岩性差异,由中期旋回C至D层段岩性由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页岩过渡为灰色粉砂质泥岩,颜色变浅,层理性减弱,此外,测井GR曲线、SP曲线也在分界线位置存在有一定波动。综上,通过测井小波分析,通过长偏心率旋回曲线(a=400)以及岩性、测井信息,可以在龙马溪组中识别出四个中期旋回,以图 5中曲线左拐点为旋回的分界面,并四个中期旋回命名为旋回A、B、C、D。
-
对研究区内其他多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均清晰的划分出四个中期旋回,进而构建出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图 7),说明四个中期旋回的控制影响因素在盆地内部具有普遍性,也说明利用测井数据与小波分析进行层序格架的划分来减小人为因素干扰、增加量化程度与可信度是可行的。
Figure 7.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sedimentary-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由多个不同周期(尺度)沉积旋回叠加的测井曲线,通过小波变换,被分解为各自周期独立的沉积旋回,以不同尺度的形式展示出来。SQ1、SQ2分别包括两个中期旋回,从小波曲线上看,整体来说,SQ2相比于SQ1曲线振幅相对更小,说明SQ1沉积期泥质含量及泥质所吸附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更高,进而说明沉积速率更慢、沉积时水体环境更加稳定;SQ2沉积期基本对应于埃隆阶(Aeronian Stage)沉积物,地化数据显示,此沉积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降低,沉积物受氧化环境影响更强,表明水体变浅、受陆源物质影响程度加深(图 2、表 2)。而SQ2对应于鲁丹阶(Rhuddanian Stage)沉积期,此阶段沉积速率缓慢,水体更深,也因沉积速率缓慢,使沉积物受到天时变化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育的富笔石水平层理,富笔石水平层理沉积构造在龙马溪组内部向上发育变差,其在SQ1内的发育程度也由中期旋回A向旋回B减弱。这种沉积构造内,泥质在储层内部受压实作用影响而具有较好的定向性,使储层在垂直地层方向渗透能力极差,故而使储层具有一定的自封性,有利于旋回A含气性的增强。
结合剖面展开各旋回层段的岩性特征研究,四个中期旋回中,旋回A位于龙马溪组底部、下部,岩性主要是黑色碳质页岩(图 8a),有机质含量高,剖面水平层理极为发育,层面富含笔石化石,黄铁矿发育(图 8b),层序底面与五峰组观音桥段的假整合接触面是一个海侵上超面(图 8c);旋回B岩性主要为黑色—灰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及泥质粉砂岩(图 8d),并出现少量粉砂质夹层与纹层,水平层理发育程度降低,层面笔石化石丰度下降,与旋回A相比,砂质纹层增多、有机质含量减少、颜色变浅;旋回C岩性主要是粉砂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及砂质纹层(图 8e),砂质纹层发育程度进一步增高,并出现岩相突变,笔石化石丰富显著降低;旋回D岩性变为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图 8f),至其顶部可能出现灰岩透镜体,指示水深进一步变浅。
而在SQ1内部,发育于底部的中期旋回A曲线振幅更大,但厚度相对较小;曲线震动幅度整体向上减弱,底部曲线峰值更高,说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在底部沉积泥质较细、泥质富集放射性元素含量更高,也说明底部中期旋回A沉积环境与沉积条件具有特殊性。通过J-12页岩气生产井产能数据可知,旋回A基本对应龙马溪组底部—下部的主力优质产层,也是水平井施工的目标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