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奥陶统烟溪组沉积期,湘中—湘南下古生代广泛发育黑色碳质页岩和硅质岩。但长期以来该页岩被认为均已变质成为板岩,是湘中—湘东南的变质基底,不具生烃潜力[1-2]。最近,永州宁远县棉花坪中奥陶统却发现巨厚层未变质的碳质页岩,通过区域剖面对比认为该碳质页岩属烟溪组。烟溪组广泛发育在湘中地区和湘南地区[3-4],分布面积大,厚度一般在20~85 m,湘南茶陵地区最厚,可达235 m。烟溪组下伏和上覆地层分别为下奥陶统桥亭子组和上奥陶统天马山组,岩性均为砂岩和页岩互层。由于烟溪组碳质页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变质程度低的特点,因此,烟溪组应为湘中和湘南页岩气勘探的新的目的层,但是目前针对烟溪组的沉积特征认识不清,直接影响了烟溪组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本文在扎实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烟溪组沉积特征和生烃潜力开展初步研究,并认为湘中和湘南烟溪组碳质页岩以陆架边缘—盆地相沉积为主,具有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和物性好的特点,因此,研究区烟溪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
早奥陶世基本继承了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格局,湘中为陆棚斜坡和盆地相[5],以泥质、含粉砂质泥质和粉砂岩沉积为主。湘南为盆地和斜坡环境,以浊积成因砂、泥质和远洋泥质沉积为主。中奥陶世,岩石圈挠曲导致盆地强烈沉降并发生海侵[6-7],湘西北区先期台地转化为陆棚盆地,并沉积瘤状泥灰岩和钙质页岩等[8-11],湘中和湘南区则成为欠补偿饥饿盆地,沉积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和碳泥质硅质岩等。晚奥陶世属前陆盆地早期阶段[12-13],湘中区相继为陆棚盆地、盆缘缓坡和局限残留盆地,并沉积碳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14-16];湘南区因盆地南东侧块体(华夏)逆冲抬升,形成槽盆环境下一套快速堆积的浊积岩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和硅质岩。烟溪组为中奥陶统下部沉积,对应奥陶系最大海侵期,但烟溪组岩性纵向变化较快,除了碳质页岩还发育多层硅质岩,其沉积环境需深入分析。
HTML
-
烟溪组页岩热解分析表明其生烃潜量(S1+S2)分布在0.18~0.25 mg/g,平均为0.22 mg/g,最高热解峰值温度Tmax为339 ℃~492 ℃,平均为395 ℃。其生烃潜量极低,亦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该层位页岩经历了较强的热演化过程,导致其中易于生烃的有机质首先热解生烃,残留下来的是那些难以发生热分解的有机质。烟溪组页岩样品中干酪根组分为腐泥组与惰质组,未见壳质组与镜质组,其中腐泥组含量55%~69%,平均为65%;惰质组含量31%~45%,平均为35%;计算得到的类型指数全部分布在0~40范围内,根据有机质类型划分的“三类四分法”,判断烟溪组页岩样品有机碳类型为Ⅰ—Ⅱ1型(表 1)。
Table 1. TOC and Ro values at Yanxi Formation section points in Xiangzhong and Xiangnan area
-
有机质的丰度与含气性正相关,它决定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和对天然气的吸附能力。对烟溪组采集的139个样品进行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烟溪组页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最高的样品有机碳含量达到8.17%,平均值为2.12%,属于优质烃源岩。烟溪组有机碳含量(TOC)在平面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隆回—洞口—祁东一线TOC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至零陵、宁远、城步等地TOC值为1.97%~2.94%(表 1),总之,研究区烟溪组TOC总体较高,利于页岩气成藏。虽然该页岩具有很高的有机碳含量,但是研究区烟溪组热演化成熟度较高(表 1),根据地表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烟溪组在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浅变质阶段。根据国外页岩气勘探经验,页岩的高成熟度(> 3%)不是制约页岩气聚集的主要因素,且国外页岩气勘探区域热演化成熟度均较高,如美国页岩气产区的页岩成熟度普遍大于1.3%,阿巴拉契亚盆地的西弗吉尼亚州南部最高可达4.0%,且只有在成熟度较高的区域才有页岩气的产出,因此,虽然研究区奥陶系烟溪组成熟度较高,但是同样具有页岩气潜力。
-
烟溪组自下而上可划分出4个岩性段,各岩性段有机碳含量在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一性,体现了岩性及沉积特征对有机碳含量的控制作用。以湘中马杜桥烟溪组剖面为例,第一岩段岩性为黑色硅质岩、硅质页岩夹少量碳质页岩,其TOC为2.05%~4.34%,平均2.74%,其中,碳质页岩平均TOC为3.31%,硅质岩平均2.42%(图 11),碳质页岩的TOC较硅质岩高。第二岩性段主要为粉砂质页岩,夹少量硅质岩。该岩性段中砂质页岩的TOC平均为0.93%,相较第一岩性段,本段黏土矿物含量显著升高,但TOC却明显减小。第三岩性段下部以硅质岩与碳质页岩互层为主,上部以硅质岩为主,夹碳质页岩。本段TOC较高,碳质页岩TOC测定结果平均为3.14%,是烟溪组页岩中TOC最高的层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该岩性段中硅质岩的TOC平均为1.75%,而碳质页岩平均为3.56%,碳质页岩TOC明显较硅质岩高。第四岩性段主要为浅灰色硅质岩、硅质页岩夹少量黑色页岩,黑色页岩不污手,平均TOC为2.14%,是烟溪组TOC较低的层段。该段中碳质页岩TOC也较碳质页岩的高。总体来看,烟溪组TOC较高的层段为第一和第三岩性段,较低的为第二和第四岩性段。
-
烟溪组第一和第三段TOC高值的因素包括沉积环境、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等。
第一和第三岩性段岩性以黑色薄层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为主,而第二和第四岩性段以砂质页岩和粉砂岩、杂砂岩为主(图 11)。烟溪组第一和第三岩性段沉积相类型为深水盆地相和深水陆棚相,而第二和第四岩性段以浅水陆棚和浊积扇相为主。因此,与第二和第四岩性段相比,第一和第三岩性段水体深度更大,是海平面快速上升期沉积。测试资料显示第一和第三岩性段页岩TOC较第二和第四岩性段高,表明沉积环境对TOC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营养元素P、Ba、Cu、Ni和Zn等的含量与古生产力呈明显正相关性,能反应地质时期沉积水体的生产力状况。烟溪组上述营养元素纵向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第三岩性段古生产力指数最高,其次为第一岩性段(图 12)。古生产力与有机碳纵向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即古生产力较高的岩性段,对应的TOC也呈高值(图 12)。
Figure 12.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productivity and redox index, Maduqiao section, Qidong, Xiangzhong area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Mo、Cr、U、Th、Ni和Co等元素的富集程度与水体氧化还原程度密切相关,其相互比值可以用于判别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环境[21, 22](表 2)。烟溪组氧化还原指标分析表明:第三岩性段和第一岩性段属厌氧—贫氧环境(图 12),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判识指标 缺氧环境 富氧环境 厌氧 贫氧 V/(V+Ni) > 0.60 0.45~0.60 < 0.45 U/Th > 1.25 0.75~1.25 < 0.75 V/Cr > 4.25 2.00~4.25 < 2.00 Ni/Co > 7.00 5.00~7.00 < 5.00 Table 2. Discriminative index of redox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21]
烟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分布在第一和第三岩性段,这与烟溪组沉积期2次海平面快速上升、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指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