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
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区北缘,寒武纪早期处于扬子陆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带[32-33]。研究区早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梅树村末期的镇巴上升事件导致郭家坝组与下伏宽川铺组不整合接触[34]。旺苍—南江小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和第二统依次出露宽川铺组、郭家坝组、仙女洞组、阎王碥组和孔明洞组(表 1)。之后,受到南郑上升事件影响,上扬子北缘大部分地区苗岭统和芙蓉统缺失[37-38]。本次研究关注的混积岩层位主要集中于仙女洞组,按照国际地层划分方案,结合最新生物地层学证据[39-40],仙女洞组属于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与第四阶之间的过渡地层。唐家河剖面位于米仓山国家地质公园公路(唐家河段)旁,地层出露良好,实测厚度共144 m,其中仙女洞组厚98 m(图 2)。
系 统 阶 川东峨眉 川北南江 川东南秀山 黔北遵义 川北城口 湖北宜昌 川北旺苍(本文) 寒武系 第二统 龙王庙阶 龙王庙组 孔明洞组 清虚洞组 清虚洞组 石龙洞组 石龙洞组 孔明洞组 沧浪铺阶 沧浪铺组 阎王碥组 金顶山组 金顶山组 天河板组 天河板组 阎王碥组 仙女洞组 明心寺组 明心寺组 石牌组 石牌组 仙女洞组 纽芬兰统 筇竹寺阶 筇竹寺组 郭家坝组 牛蹄塘组 牛蹄塘组 水井沱组 水井沱组 郭家坝组 寒武纪早期,研究区古地理格局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北部有汉南古陆,南部为深水陆棚(图 2),区内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邻近古陆[42-45]。筇竹寺期,汉南古陆明显上升,区内为广阔的碎屑岩陆棚环境[45-47]。沧浪铺早期,以碎屑岩占主导的沉积类型逐步被混积岩和碳酸盐岩所取代,形成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沉积环境[41, 43, 48]。沧浪铺晚期,随着海退的不断进行,研究区转变为海陆过渡环境,岩性以灰绿、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41, 49-50]。
-
本次研究中,混积岩分类命名以Mount[51]的方案为基础,根据研究区混积岩实际发育情况,参考董桂玉等[9]提出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两端元分类方案命名(表 2),分为含陆源碎屑—碳酸盐岩、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含碳酸盐—陆源碎屑岩以及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4类,共8种岩石类型,具体特征如下。
岩石类型 颗粒含量 混积岩类型 混积岩名称 以碳酸盐为主 0 < LS < 25% 含陆源碎屑—碳酸盐岩 如:含泥灰岩 25% < LS < 50% 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 如:砂质灰岩 以陆源碎屑为主 0 < TS < 25% 含碳酸盐—陆源碎屑岩 如:含灰砂岩 25% < TS < 50% 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 如:灰质砂岩 注:LS代表陆源碎屑组分;TS代表碳酸盐组分。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rocks (after Dong et al.[9])
-
该类型主要包括灰质粉砂岩和灰质岩屑细砂岩。灰质粉砂岩产出于郭家坝组顶部和阎王碥组底部(图 3),可见自生海绿石(图 4a)。岩石中陆源碎屑含量较高,主要为粉砂级石英颗粒和少量泥质,石英含量约60%~70%,粒径0.03~0.1 mm,分选差,呈次圆—次棱角状。方解石含量约25%~40%,呈不规则晶粒状分布(图 4a)。
Figure 3.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log of Xiannüdong and adjacent formations in the Cambrian (Series 2), at Tangjiahe section
灰质岩屑细砂岩发育在仙女洞组中下部,覆于藻凝块灰岩之上,局部与砂质鲕粒灰岩呈互层状产出(图 3)。岩石中石英与岩屑等陆源碎屑含量约60%~75%,石英粒径0.1~0.25 mm,分选中等,呈次圆—次棱角状,部分石英具自生加大边(图 4b)。岩屑粒径0.15~0.25 mm,以燧石岩屑和泥岩岩屑为主。另外,方解石含量约25%~40%,呈不规则晶粒状分布(图 4b)。
-
含灰岩屑细砂岩常与灰质岩屑细砂岩相邻,在成分及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其中含灰岩屑细砂岩中方解石含量相对较少,约10%~20%,其余为石英、岩屑和长石等陆源碎屑(图 4c)。
-
该类型以碳酸盐颗粒为主,具体岩性包括含砂鲕粒灰岩和含砂生屑鲕粒灰岩,产出于仙女洞组中上部(图 3)。含砂鲕粒灰岩一般与亮晶鲕粒灰岩间隔产出,鲕粒粒径0.5~0.7 mm,分选较好,多呈放射状和同心放射状结构(分类方案转引自李飞等[52]),含量约60%(图 4d)。陆源碎屑以石英为主,分布于鲕粒间,粒径小于0.1 mm,含量约10%,另可见少量石英作为鲕粒核心(图 4d)。含砂生屑鲕粒灰岩则以鲕粒和古杯生物为主,含量约60%,为亮晶方解石胶结,而石英等陆源碎屑混入少,含量不超过10%(图 4e)。
-
在垂向序列中砂质鲕粒灰岩常位于亮晶鲕粒灰岩和含砂鲕粒灰岩之下(图 3)。岩石中鲕粒含量约30%~40%,粒径0.3~0.7 mm,分选中等,可见放射状结构(图 4f)。晶粒状方解石含量约20%~30%,分布于鲕粒间,偶见白云岩化。该岩性陆源碎屑混入量较高,石英、岩屑含量占30%~40%,磨圆差,粒径0.1~0.2 mm(图 4f)。
-
砂质细晶灰岩发育频次较低,仅见于部分鲕粒灰岩与灰质碎屑岩过渡层位。其中方解石和陆源碎屑颗粒相互混杂,方解石呈微亮晶和晶粒状分布,含量约55%~75%,偶见少量鲕粒混入。石英、岩屑等陆源碎屑颗粒含量占25%~45%,分选磨圆差,粒径0.1~0.25 mm(图 4g)。
-
该岩石类型在似瘤状灰岩之上以及鲕粒灰岩相邻层位产出(图 3)。其中钙质微生物含量30%~40%,可见附枝菌(图 4h)、肾形菌(图 4i)和葛万菌(图 4j)。微生物格架间主要为黏结的灰泥,含量约50%。另含有少量粉砂级石英碎屑,含量约5%(图 4h~j)。
-
该岩石类型主要产出于仙女洞组古杯丘中(图 3),其中古杯生物含量约50%,粒径2~3 cm。鲕粒含量0~15%,分选中等,粒径0.3~0.6 mm,为放射状、同心放射状鲕。古杯、鲕粒等碳酸盐颗粒之间以灰泥充填为主,含量约20%。另外,可见陆源石英混入灰泥基质间,以及古杯动物体腔内,含量10%~15%(图 4k)。
-
含砂泥晶灰岩发育于仙女洞组中上部,多以薄层形式产出于(砂质)鲕粒灰岩间。岩石中以灰泥为主,含量超过85%,偶见鲕粒。混入的陆源碎屑较细,多为粉砂级石英,不均匀分布在灰泥中,含量10%~15%(图 4l)。
2.1. 灰质碎屑岩
2.2. 含灰岩屑细砂岩
2.3. 含砂颗粒灰岩
2.4. 砂质鲕粒灰岩
2.5. 砂质细晶灰岩
2.6. 含砂藻凝块灰岩
2.7. 含砂古杯灰岩
2.8. 含砂泥晶灰岩
-
显生宙陆表海环境下存在大量混合沉积发育的实例,在沉积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沉积物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过程(表 3)。由于陆源碎屑输送方式和碳酸盐发育类型的差别,即使在同一沉积背景下,混积体系也会发生变化[10, 16]。川北地区寒武纪筇竹寺期至沧浪铺期的混合沉积是一种海退背景下,碳酸盐与陆源碎屑交替主导的连陆混积台地体系。根据研究区沉积背景、沉积特征,以及混积体系类型,推测碎屑颗粒主要通过三角洲—河流入海口进入海洋环境,并且经过沿岸流和波浪的搬运改造,其具体的混积发育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时代 位置 相带特征 碳酸盐工厂类型 碎屑颗粒来源 气候 沉积环境 文献来源 中—晚 寒武世 美国亚利桑那州 中南部 近滨:碎屑岩 过渡带:碳酸盐岩 外滨: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鲕粒 风暴流 赤道潮湿/温室气候 缓坡、 陆表海 文献[18] 早石炭世 Guadalmellato地区, 西班牙 局限台地:碎屑岩 /混积岩 开阔台地:混积岩 台地边缘:碳酸盐岩 斜坡—盆地:碎屑岩 异养/自养生物群+鲕粒 三角洲、风暴流、潮汐 热带温暖气候 混积台地 文献[17]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Neuquén盆地,阿根廷 近滨和内陆棚: 碳酸盐岩 中—外陆棚: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鲕粒 沿陆棚流 温带干旱/温室气候 陆棚、 陆表海 文献[16]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Maestrazgo盆地, 西班牙 海岸泥坪:碎屑岩 /混积岩 潮间带:混积岩 潮下带:碳酸盐岩 自养生物群 河流入海口 热带干旱/冬季风 开阔海岸 文献[20] 早白垩世 Albemarle盆地,美国 近滨:碎屑岩 过渡带:混积岩 外滨:碎屑岩 盆地: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鲕粒 河流入海口、沿岸流 热带潮湿/温室气候 陆棚 文献[53] 早白垩世 Neuquén盆地,阿根廷 上临滨:混积岩 下临滨—外滨:碎屑岩 盆地: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鲕粒 沿岸流 温带干旱/温室气候 缓坡、 陆表海 文献[10] 晚白垩世 奥地利阿尔卑斯山 北部 近滨:碳酸盐岩 中陆棚:混积岩 中—外陆棚:碎屑岩 异养/自养生物群 沿陆棚流 热带—温带 /温室气候 陆棚 文献[54] 古近纪 Albemarle盆地,美国 近滨:碎屑岩/混积岩 内陆棚:碳酸盐岩 外陆棚:碳酸盐岩 /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 河流入海口 热带—温带 /冰室气候 远端变陡缓坡 文献[19] 中新世 Al Lidam地区,沙特 内缓坡:碎屑岩/混积岩 中缓坡:混积岩 外缓坡:碳酸盐岩 鲕粒+异养/自养生物群 河口、洋流、潮道 干旱/半干旱气候 连陆缓坡 文献[15] 更新世—全新世 Abrolhos陆架,巴西 内陆棚:碎屑岩 中陆棚:混积岩 外陆棚:碳酸盐岩 异养/自养生物群 河流入海口、沿岸流 热带/冰室气候 陆棚 文献[55] 全新世 伯利兹大堡礁 近滨:碎屑岩/混积岩 潟湖:混积岩 潟湖—大堡礁: 碳酸盐岩 自养生物群 河流入海口 热带半干旱 /冰室气候 陆棚 文献[14] 全新世 科威特波斯湾西北部 内缓坡:混积岩 /碳酸盐岩 中—外缓坡:碳酸盐岩 盆地:混积岩 异养生物群+鲕粒 风成、沿岸流 热带干旱/冰室气候 缓坡、内陆海 文献[13] 早寒武世 四川盆地北部 台内:碎屑岩/混积岩 台缘:碳酸盐岩/混积岩 台缘斜坡:混积岩 陆棚:碎屑岩/混积岩 异养/自养生物群+鲕粒 河流入海口、沿岸流、波浪 热带干旱气候 连陆混积台地 本研究 Table 3. Typical cases of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sedimentation (after Schwarz et al.[10])
Mount[1]通过大量实例研究总结出4种混合沉积机理,包括:1)相缘渐变混合(Facies mixing),指沉积物沿不同相带之间的扩散边界发生侧向迁移而形成的混合;2)事件突变混合(Punctuated mixing),指由于风暴、浊流等事件性作用使得沉积物异地搬运后形成的混合;3)源混合(Source mixing),指由碳酸盐母源区经剥蚀后提供砾屑,再与沉积区陆源碎屑的混合;4)原地沉积混合(In situ mixing),既包含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沉积中保存钙质生物骨屑,也包含原地生长的藻席和叠层石捕获黏结陆源碎屑而形成的混合[1, 56]。该成因机理分类在混合沉积实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9, 17, 25, 30, 57]。本次研究通过对混积序列的精细解剖,认为川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混合沉积的成因机理以相缘渐变混合为主,局部发育事件突变混合和原地沉积混合(图 7)。
研究区在沧浪铺期半清水—清水环境下,陆源碎屑供给量显著减少,台地边缘上浅水碳酸盐产率处于较高水平,以鲕粒滩的大量发育为特征(图 6e)。滩后水体能量相对减弱,附枝菌、肾形菌、葛万菌和古杯等生物大量生长而形成微生物丘和古杯丘。微生物在造丘过程中不断黏结捕获灰泥及细粒陆源碎屑,而古杯生物的生长常形成障积格架,阻碍陆源碎屑的搬运。这两种过程均形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原地混合(图 7c),发育含砂藻凝块灰岩(图 4h~j)和含砂古杯灰岩(图 4)等混积岩类型。同时,由于台地边缘丘、滩的阻挡,而在台内形成相对局限环境,不利于陆源碎屑物向深水的扩散,则以碎屑沉积占主导,形成灰质粉砂岩与灰质泥岩互层的沉积序列(图 5c、图 6h)。半清水—混水期时,陆源供给量显著增加。由于陆源碎屑粒径远小于鲕粒(图 4d,f),在台地边缘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细粒陆源碎屑难以与鲕粒同时沉积,而趋向于在低能的滩间海环境富集。随着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相带边界来回迁移,形成砂质鲕粒灰岩与灰质砂岩的互层(图 5c、图 6f),以及灰质砂岩(图 4b)→砂质鲕粒灰岩(图 4f)→亮晶鲕粒灰岩逐渐过渡的沉积序列(图 5b),属于相带迁移控制的相缘渐变混合沉积(图 7a)。
另一方面,风暴是诱发事件突变混合的重要机制[1, 5]。研究区仙女洞组底部斜坡脚—斜坡中部间断发育异地砾屑灰岩,具明显滑塌特征,砾屑大小混杂(图 6g),与周围似瘤状灰岩(图 6d)、灰岩与泥岩互层等原地沉积呈突变接触。同时,砾屑的岩性与上斜坡灰泥丘岩性相同,均为含砂藻凝块灰岩(图 4h)。故此推测其可能为上斜坡的灰泥丘受风暴作用影响破碎滑塌而成(图 7b),与董桂玉等[58]报道的华北地区寒武系台缘斜坡混积剖面结构具有相似性。此外,浊流亦可形成混合沉积[56, 59-60]。龚峤林等[47]在唐家河剖面郭家坝组顶部识别出多期灰质细粒浊流沉积,底部具有冲刷面,与陆棚环境上正常沉积的细粒沉积物突变接触,形成一类特殊的混合沉积垂向序列(图 6b)。这与江西修水下奥陶统印渚埠组的混积细粒浊积岩相似[56],在成因上可归为事件突变混合(图 7b)。
-
川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仙女洞组及同期地层中混合沉积发育非常广泛,大致在旺苍、南江、镇巴以北地区呈带状分布(图 2)。本次研究在唐家河、杨坝、沙滩、西河口、星子山等多个剖面均发现沧浪铺期混合沉积的证据,具有区域可对比性(图 8)。其中唐家河、杨坝、沙滩与西河口剖面混积岩发育特征较为相似,仙女洞组均发育鲕粒灰岩、古杯灰岩等以碳酸盐为主的混合沉积,形成于台地边缘—台缘斜坡环境。而往东南方向的镇巴星子山和紫阳紫黄乡剖面,同时期的沉积则为页岩、粉砂岩等碎屑岩,形成于陆棚环境。基于以上特征,推测台地边缘—台缘斜坡为川北地区寒武系混积岩发育的有利相带,南部陆棚环境则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混合沉积不甚发育,这也与川北地区寒武纪早期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相吻合[41-43]。
-
川北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混合沉积体系的结构形态及演化总体受到气候、水动力条件、陆源碎屑的供给量、生物活动、事件性作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对于不同的沉积环境而言,混合沉积发育的特征不同,其具体的控制因素也会有所差异(表 4)。
层位 沉积相 混合沉积特征 成因机理 主要控制因素 阎王碥组底部 局限台地 陆源碎屑为主:灰质粉砂岩与灰质泥岩互层 相缘渐变混合 强物源输入、潮汐作用 仙女洞组中—顶部 台地边缘 碳酸盐沉积为主:灰质岩屑细砂岩与砂质鲕粒灰岩互层、含砂鲕粒滩序列、含砂灰泥丘、含砂古杯丘 相缘渐变混合、原地沉积混合 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弱物源输入、强水动力条件、生物作用 仙女洞组底部 台缘斜坡 碳酸盐沉积为主:泥晶灰岩与灰质泥岩互层、似瘤状灰岩、异地砾屑灰岩、含砂灰泥丘 事件突变混合、原地沉积混合 风暴作用、生物作用 郭家坝组顶部 陆棚 陆源碎屑为主:灰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灰质细粒浊积岩 事件突变混合 浊流等事件性作用 Table 4.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sedimentation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 at Tangjiahe
郭家坝组顶部为陆棚相沉积(图 3),以陆源碎屑沉积物占主导,发育灰质粉砂岩与泥岩的互层(图 6a),以及多期灰质细粒浊积岩(图 6b)。碳酸盐组分主要受浊流的控制从浅水环境搬运而来,与原地砂泥组分形成岩性转变序列。以浊流为代表的间歇性事件的参与可显著增加混合沉积发育的范围和程度。仙女洞组底部沉积相类型为台缘斜坡,可进一步划分为斜坡脚、中斜坡和灰泥丘三种亚相(图 3),岩性依次为泥晶灰岩与灰质泥岩互层、似瘤状灰岩(图 6d)、异地砾屑灰岩(图 6g)以及含砂藻凝块灰岩(图 4h)。沧浪铺早期,研究区水体逐渐变浅,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丘在上斜坡环境发育,并且不断黏结、捕获细粒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原地混积成因灰泥丘。另一方面,灰泥丘的不断堆积易形成隆起地貌,在风暴的作用下常发生破碎、垮塌,在丘前被泥质组分包裹缠绕,形成砾屑灰岩,并导致未固结的灰岩与灰质泥岩互层揉皱变形而成似瘤状灰岩[48]。仙女洞组中—上部为台地边缘相沉积(图 3),该相带发育多个滩间海—鲕粒滩的沉积旋回(图 5b),以及少量含砂灰泥丘和含砂古杯丘建造。受沧浪铺期热带干旱气候的影响[61],川北地区陆源碎屑输入量大幅降低,有利于碳酸盐的大规模发育,形成碳酸盐占主导的混积体系。本次研究发现,台缘滩体环境中混合沉积的发育强度与水动力条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滩间海低能部位的陆源碎屑混入程度往往高于滩体高能环境,发育典型的相缘渐变混合(图 7a)。另外,台缘环境中微生物丘和古杯丘等生物建隆对陆源碎屑物质的阻隔作用也对原地混合沉积具有一定贡献(图 7c)。阎王碥组底部发育局限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出涨潮三角洲和潟湖等亚相类型(图 3)。局限台地靠近三角洲、河流入海口,陆源输入量大,形成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沉积体系。同时,灰质组分可以通过潮汐作用从台地边缘搬运至台内环境,形成灰质粉砂岩与灰质泥岩的互层(图 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