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

刘丹娜 韦振晟 程博航 黄元耕 方谦 陈中强

刘丹娜, 韦振晟, 程博航, 黄元耕, 方谦, 陈中强.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引用本文: 刘丹娜, 韦振晟, 程博航, 黄元耕, 方谦, 陈中强.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c provenance of microbialite peloids in early-Triassic[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Ci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c provenance of microbialite peloids in early-Triassic[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基金项目: 国家级-华南地区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过程的定量评价和环境制约机制( 41930322)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D,01,02,04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c provenance of microbialite peloids in early-Triassic

  • 摘要: 【目的】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微生物岩广布于浅海台地环境。该体系中微生物爆发与古生产力低下的矛盾一直让人困惑。解剖贵州罗甸地区田湾剖面三叠系底部的微生物岩建造,关注泥晶球粒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有机质热演化和物质来源,厘清微生物成因的有机质和海水滞留有机质分别对球粒形成的影响,可为探究大灭绝后微生物岩体系中碳循环机制提供实证。【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赋存在田湾剖面微生物岩中多种类型泥晶球粒进行分析。【结果】泥晶球粒可分为六种类型。其中,I、II和VI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低,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岩系统内部原生蓝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产物。VI型球粒是泥晶颗粒包裹I型球粒的产物,与生物碎屑泥晶化有关,其有机质也来自微生物岩原生有机质。III和V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高,部分有机质可能来源于长期滞留在海水中的陆源有机物。其中,III型球粒形成可能与新生变形作用相关,V型则是生物碎屑泥晶化的产物。IV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中等,是微生物泥晶化和硅质碎屑混合的产物。【结论】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海洋中微生物爆发合成有机质,但只有少量成为颗粒有机碳沉降至海底并埋藏。微生物岩内部大多数泥晶球粒有机质均来源于微生物的躯体分解或代谢产物;而少量球粒的有机质来源于长期滞留在海水中的陆源有机质,它们经历多次成岩烘烤作用,具有较高的温度。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烘烤及矿物重结晶作用对有机质的保存效率影响大,最终导致微生物岩中总有机碳含量较低。
  • [1] 张杰, 徐亚军.  走滑汇聚是华南广西运动的成因?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2
    [2] 王曾俊, 李飞, 李杨凡, 李怡霖, 曾伟, 李雅兰, 李滢.  微生物碳酸盐生产工厂的构成、特征及沉积学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59
    [3]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4] 张懿, 陈龙, 李建, 王东歌, 吴庆铭, 韦轶, 史强, 旷红伟, 柳永清, 廖志伟.  渝东北陡山沱组碳酸锰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6
    [5] 王龙, 李伟强, 王皓, 吴海, 辛浩.  华北地台马沟剖面寒武系苗岭统微生物岩的组构特征、沉积环境和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8
    [6] 朱筱敏, 谈明轩,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5
    [7] 焦学文, 巩磊, 王超勇, 孙旭, 亓乐.  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碳酸盐微相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3
    [8] 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 沉积学报,
    [9]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0] 陈洪德, 王成善, 刘文均, 覃建雄.  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2-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3

目录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基金项目:  国家级-华南地区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过程的定量评价和环境制约机制( 41930322)
    • 中图分类号: D,01,02,04

    摘要: 【目的】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微生物岩广布于浅海台地环境。该体系中微生物爆发与古生产力低下的矛盾一直让人困惑。解剖贵州罗甸地区田湾剖面三叠系底部的微生物岩建造,关注泥晶球粒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有机质热演化和物质来源,厘清微生物成因的有机质和海水滞留有机质分别对球粒形成的影响,可为探究大灭绝后微生物岩体系中碳循环机制提供实证。【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赋存在田湾剖面微生物岩中多种类型泥晶球粒进行分析。【结果】泥晶球粒可分为六种类型。其中,I、II和VI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低,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岩系统内部原生蓝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产物。VI型球粒是泥晶颗粒包裹I型球粒的产物,与生物碎屑泥晶化有关,其有机质也来自微生物岩原生有机质。III和V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高,部分有机质可能来源于长期滞留在海水中的陆源有机物。其中,III型球粒形成可能与新生变形作用相关,V型则是生物碎屑泥晶化的产物。IV型球粒的有机质成岩烘烤温度中等,是微生物泥晶化和硅质碎屑混合的产物。【结论】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海洋中微生物爆发合成有机质,但只有少量成为颗粒有机碳沉降至海底并埋藏。微生物岩内部大多数泥晶球粒有机质均来源于微生物的躯体分解或代谢产物;而少量球粒的有机质来源于长期滞留在海水中的陆源有机质,它们经历多次成岩烘烤作用,具有较高的温度。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烘烤及矿物重结晶作用对有机质的保存效率影响大,最终导致微生物岩中总有机碳含量较低。

    English Abstract

    刘丹娜, 韦振晟, 程博航, 黄元耕, 方谦, 陈中强.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引用本文: 刘丹娜, 韦振晟, 程博航, 黄元耕, 方谦, 陈中强. 三叠纪初期微生物岩泥晶球粒分类与有机质物源分析[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c provenance of microbialite peloids in early-Triassic[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Ci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organic provenance of microbialite peloids in early-Triassic[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