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

张杰志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郑凯航 陈泓州 刘健勇

张杰志,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郑凯航, 陈泓州, 刘健勇.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引用本文: 张杰志,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郑凯航, 陈泓州, 刘健勇.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piol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Cit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piol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piol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

  • 摘要: 【意义】海泡石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纤维状晶体结构的自生黏土矿物,凭借其卓越的高吸附性和热稳定性,在地质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展】海泡石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直接沉淀、陆源搬运以及沉积—成岩作用等多种途径,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还与元素浓度、酸碱度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海泡石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分布格局。海泡石主要在富含镁硅、贫铝的碱性还原环境中形成,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温度、压力的动态变化,发生相变,转化为滑石或蒙脱石等矿物,进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沉积—成岩演化模式。在地质应用方面,海泡石凭借其优异的吸附性能够高效吸附大量有机质,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显著提升了烃源岩的品质与生烃潜力。此外,海泡石还能促进高部位灰岩的白云石化,进而转化为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孕育出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新颖的油气成藏模式。通过研究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和分布,可以推断古地貌的起伏特征,进而预测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域,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海泡石的形成和分布也能反应蒸发系统、水位变化、气候条件以及缺氧环境等多种古环境信息,揭示重大地质事件。【结论与进展】因此,海泡石在油气勘探、古地貌重建和古环境恢复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利用海泡石来获取古老的环境条件、提升对含海泡石层系厚度的地震资料解析能力,以及发展海泡石层系油气的勘探将是未来海泡石的发展走向。
  • [1] 王剑, 周路,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7
    [2] 王鑫锐, 孙雨, 刘如昊, 李钊.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7
    [3] 苏成鹏, 李飞, 谭秀成, 王小芳, 龚峤林, 李明隆, 芦飞凡, 唐浩, 邓嘉婷, 李红.  古代碳酸盐岩台地自生泥质组分成因及意义 .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2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云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 沉积学报,
    [5] 江苏中部淤泥质潮滩潮汐层理成因机理和风暴沉积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6] 何 莹 鲍志东 沈安江 申银民 李明和.  塔里木盆地牙哈—英买力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7] 徐德兵, 白志达, 张秉良, 洪汉净.  吉林龙岗火山群火山碎屑基浪堆积特征与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8] 雷怀彦, 王先彬, 郑艳红, 张中宁, 周晓峰.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 . 沉积学报,
    [9] 钟大康.  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的拟合及其地质应用 . 沉积学报,
    [10] 刘长龄.  中国石炭纪铝土矿的地质特征与成因 . 沉积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5-02-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04

目录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摘要: 【意义】海泡石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纤维状晶体结构的自生黏土矿物,凭借其卓越的高吸附性和热稳定性,在地质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进展】海泡石的形成机制复杂多样,涵盖了直接沉淀、陆源搬运以及沉积—成岩作用等多种途径,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还与元素浓度、酸碱度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海泡石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分布格局。海泡石主要在富含镁硅、贫铝的碱性还原环境中形成,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温度、压力的动态变化,发生相变,转化为滑石或蒙脱石等矿物,进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沉积—成岩演化模式。在地质应用方面,海泡石凭借其优异的吸附性能够高效吸附大量有机质,为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显著提升了烃源岩的品质与生烃潜力。此外,海泡石还能促进高部位灰岩的白云石化,进而转化为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孕育出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新颖的油气成藏模式。通过研究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和分布,可以推断古地貌的起伏特征,进而预测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域,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同时,海泡石的形成和分布也能反应蒸发系统、水位变化、气候条件以及缺氧环境等多种古环境信息,揭示重大地质事件。【结论与进展】因此,海泡石在油气勘探、古地貌重建和古环境恢复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利用海泡石来获取古老的环境条件、提升对含海泡石层系厚度的地震资料解析能力,以及发展海泡石层系油气的勘探将是未来海泡石的发展走向。

    English Abstract

    张杰志,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郑凯航, 陈泓州, 刘健勇.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引用本文: 张杰志, 李茜, 朱光有, 高和婷, 李生, 郑凯航, 陈泓州, 刘健勇. 海泡石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领域的应用进展[J]. 沉积学报.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piol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Cit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piol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5.0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