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2] |
包建平, 王志峰, 朱翠山, 汪立群, 陈琰, 周飞.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一类新的原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29-8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4
|
[3] |
刘芮岑, 李祥辉, 胡修棉.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降水氧同位素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169-11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7
|
[4] |
王峰, 刘玄春, 邓秀芹, 李元昊, 田景春, 李士祥, 尤靖茜.
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65-127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7
|
[5] |
孙维萍, 扈传昱, 韩正兵, 翁焕新, 陈际雨, 潘建明.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08-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9
|
[6] |
孙国强, 刘伟明, 王波, 徐丽, 康健, 王海成.
柴北缘平台地区路乐河组砂岩储层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56-36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4
|
[7]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8] |
付锁堂, 王震亮, 张永庶, 王爱国, 孔红喜, 范昌育.
柴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来自碳、氧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91-9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5
|
[9] |
陈 梅.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17-225.
|
[10] |
闫慧.
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13-517.
|
[11] |
程红光.
龙门山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来自腕足类壳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8, 26(6): 897-903.
|
[12] |
蔡清海.
福建三沙湾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56-460.
|
[13] |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兴武, 林畅松.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9-66.
|
[14]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5]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6] |
李玉成, 黄宝玉, 徐永昌.
利用贝类(Lamprotula)化石碳氧同位素再建山西丁村地区晚更新世气候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4): 648-651.
|
[17] |
于会娟, 妥进才, 刘洛夫, 陈践发, 赵磊.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33-138.
|
[18] |
丁祖国, 柴之芳, 马建国, 傅家谟, 盛国英, 彭平安, 林清.
江汉油田原油和生油岩有机抽提物中过渡族微量元素特征及其石油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08-117.
|
[19] |
李兆兴, 陶明信, 徐永昌, 陈发源.
窑街煤田碳酸盐与突出气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2, 10(1): 93-100.
|
[20] |
李成凤, 肖继风.
用微量元素研究胜利油田东营盆地沙河街组的古盐度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