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司学强, 彭博, 郭华军, 陈希光, 李亚哲, 冀冬生, 邹志文, 易俊峰.
湖侵背景下古地貌对优质储层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2
|
[2] |
杜威, 李昆, 纪友亮, 吕文睿, 赵祥宇, 黄志佳, 姜燕, 刘炎鑫, 王子涵, 吴浩.
坳陷湖盆古湖泊多期次扩张—消亡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97-11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4
|
[3] |
刘文栋, 钟大康, 孙海涛, 曾鑫耀, 梁雪祺, 胡欣, 李荣容, 彭思桥, 宋雨佳.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特征及古地貌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75-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0
|
[4] |
曹瑛倬, 鲍志东, 鲁锴, 徐世琦, 王贵玲, 袁淑琴, 季汉成.
冀中坳陷雄县地热田主控因素及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4): 863-87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1
|
[5] |
胡亚洲, 牛永斌, 崔胜利, 董小波.
碳酸盐岩中生物潜穴充填特征及其诱导孔隙演化规律——以豫西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690-7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2
|
[6] |
.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南坡古近系流二段滩坝砂体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36-544.
|
[7] |
.
辽河坳陷双台子构造带沙三段沉积相展布特征与沉积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105-1113.
|
[8] |
.
涠西南凹陷A井区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砂体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3, 31(1): 56-66.
|
[9]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10] |
朱 静.
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29-1237.
|
[11] |
纪友亮.
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沉积体系的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48-56.
|
[12]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3] |
梁宏斌, 张敏, 王东良, 孟凡成, 朱翠山, 冯敏.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89-693.
|
[14] |
陈学时, 易万霞, 卢文忠.
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44-253.
|
[15] |
邸领军, 杨承运, 杨奕华, 冀小林, 包洪平.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溶斑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60-265.
|
[16] |
杨明慧, 刘池阳.
陆相伸展盆地的层序类型、结构和序列与充填模式——以冀中坳陷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2-228.
|
[17] |
郑聪斌, 章贵松, 王飞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热水岩溶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24-529,535.
|
[18] |
金振奎, 邹元荣, 蒋春雷, 由伟丰.
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30-535.
|
[19] |
阿布力米提, 王屿涛, 蒋少斌.
石西油田流体分布规律及含油性评价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55-159.
|
[20] |
徐志强, 陈永武, 熊明.
影响深层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的因素——冀中坳陷与塔里木盆地实例讨论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02-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