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热依扎·沙依热阿特汗, 姚宗全, 张源智, 郑彬, 张士超, 刘少鹏.
基于米氏旋回理论的高频层序识别与划分—以南八仙油气田下油砂山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0
|
[2]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3] |
王小军, 宋永, 郭旭光, 常秋生, 孔玉华, 郑孟林, 秦志军, 阳孝法.
陆相咸化湖盆细粒沉积岩分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1): 303-3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0
|
[4] |
郭佩, 李长志, 文华国, 魏研, 雷海艳.
陆相硅质岩成因类型及构造—气候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50-4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5
|
[5] |
钟逸斯, 王立成, 董浩伟.
蒸发岩沉积特征及环境综述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188-12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1
|
[6] |
文华国, 霍飞,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21-13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1
|
[7] |
乔艳萍, 谭秀成, 刘耘, 熊鹰, 伍坤宇, 张永庶, 杨勃, 任灵.
咸化湖盆高频湖平面升降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152-11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3
|
[8] |
刘鹏.
渤南洼陷古近系早期成藏作用再认识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1): 173-1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17
|
[9] |
高达, 林畅松, 胡明毅, 黄理力.
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识别碳酸盐岩高频层序——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T1井良里塔格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07-7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1
|
[10] |
.
滨里海盆地碳酸盐岩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应用——以M区块石炭系KT—I含油层系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08-615.
|
[11] |
乔占峰.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92-99.
|
[12] |
邓小江.
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层序地层、储层预测及质量评价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392-400.
|
[13] |
.
蒸发岩与油气生成、保存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96-606.
|
[14] |
吴兴宁, 赵宗举.
塔中地区奥陶系米级旋回层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10-315.
|
[15] |
王居峰.
东营三角洲—浊积扇高频层序叠加样式与岩性圈闭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03-309.
|
[16] |
张成, 李春柏, 楚美娟, 史淑玲.
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57-663.
|
[17]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8] |
陈洪德, 彭军, 田景春, 侯中健, 覃建雄, 王约.
上扬子克拉通南缘中泥盆统——石炭系高频层序及复合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2): 181-189.
|
[19] |
张彭熹.
中国蒸发岩研究中几个值得重视的地质问题的讨论
. 沉积学报,
1992, 10(3): 78-84.
|
[20] |
黄建国, 刘世万.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地层硫同位素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89, 7(2): 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