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富强, 高红山, 张连科, 李宗盟, 庞红丽, 潘保田.
基于粒度参数特征对黄河后套平原段岩芯沉积环境的分析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34-12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04
|
[2]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3]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4] |
.
黄河泛滥平原全新世沙尘暴活动的历史记录——以颖河上游一典型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44-150.
|
[5] |
周永炳.
英台地区粉砂岩内部毫米级泥膜的微变形构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39-946.
|
[6] |
邱隆伟.
束鹿凹陷碳酸盐角砾岩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02-209.
|
[7] |
袁静, 陈鑫, 田洪水.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5): 666-671.
|
[8] |
.
济阳坳陷古近纪软沉积变形层中的环状层理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666-671.
|
[9] |
王永红, 沈焕庭, 张卫国.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58-663.
|
[10] |
何江, 李朝生, 王新伟, 孙卫国, 米娜.
多离子体系中黄河沉积物对重金属的竞争吸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00-505.
|
[11] |
王冠民, 温志峰, 马在平.
黄河下游边滩表面的鱼类遗迹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9-585.
|
[12] |
王洪宝, 钟建华, 王书宝.
黄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气胀构造特征、成因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71-578.
|
[13] |
董兆雄, 朱晓惠, 侯方浩, 方少仙, 吴诒.
一种特殊瘤状灰岩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1): 20-24.
|
[14] |
钟建华, 王冠民, 王夕宾, 吴孔友, 洪梅, 李勇, 倪晋仁.
黄河下游冰成滑塌与塌陷构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1-266.
|
[15] |
钟建华, 王洪宝.
黄河下游河道的冻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50-655.
|
[16] |
钟建华, 倪晋仁, 宋维奇, 王冠民, 马在平, 李勇, 刘华.
黄河三角洲上的冰成隆丘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57-362.
|
[17] |
孙景耀, 陈辉军, 朱明春.
黄河济南以下河段某些异常地质作用及几种典型沉积构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1): 79-84.
|
[18] |
孙玉善, 杨帆.
再论东河砂岩孔隙成因──以塔中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99-705.
|
[19] |
钟建华, 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胜利Ⅰ号心滩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3): 38-43,51.
|
[20] |
钟建华, 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变形层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1): 4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