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云峰, 刘宗堡, 应玉双, 刘云燕.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29-13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61
|
[2] |
苟启洋, 徐尚, 郝芳, 舒志国.
焦石坝地区页岩孔隙连通性及有效性评价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19-14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7
|
[3] |
王海峰, 范廷恩, 宋来明, 胡光义, 梁旭, 王帅, 刘向南.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79-28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7
|
[4] |
.
凹陷向斜区岩性类油藏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4): 776-783.
|
[5] |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64-974.
|
[6] |
.
马岭—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组的砂体类型与多层叠置的连续型油藏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206-1212.
|
[7]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8] |
朱玉双.
华池油田长3岩性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合理性验证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20-127.
|
[9] |
刘正华.
歧南凹陷沙河街组重力流水道砂体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07, 25(2): 183-191.
|
[10] |
程克明.
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窟窿山、柳沟庄油藏应属“源岩裂缝油藏”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61-466.
|
[11] |
李 红.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南特低渗岩性油藏储层地质建模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54-960.
|
[12] |
张小莉.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48-152.
|
[13] |
张小莉.
惠民凹陷临邑洼陷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89-293.
|
[14] |
崔周旗, 李文厚, 吴健平, 李莉, 侯凤梅, 王海潮.
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
. 沉积学报,
2005, 23(1): 21-28.
|
[15] |
蒲仁海, 卿海若, Mark Anthony Urban.
Midale油田奥陶系白云岩储层格架与油藏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34-243.
|
[16] |
王立武, 李建忠, 王兆云, 卢宗盛.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前缘带演变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04-408.
|
[17] |
欧成华, 陈景山.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三角洲前缘砂体微相及储集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84-90.
|
[18] |
黄操明, 周安朝, 王丽清.
试论含煤盆地构造的继承性及砂体对煤灰分的控制
. 沉积学报,
1995, 13(1): 102-109.
|
[19] |
朱国华.
陕北延长组成岩圈闭油藏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 沉积学报,
1988, 6(4): 1-11.
|
[20] |
吴崇筠.
湖盆砂体类型
. 沉积学报,
1986, 4(4): 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