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广伟.
白云岩化作用与白云岩孔隙的形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32-6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2
|
[2] |
丁一, 刘树根, 文龙, 文华国,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王林康, 陈明思, 陈荣庆, 李智武.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28-9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5
|
[3] |
李玉琢, 刘磊, 冯佳睿, 罗忠, 张静, 文华国.
川西北三叠系雷口坡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特征及古地理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0
|
[4] |
谷一凡.
川中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储层成岩序列及其成储-成藏效应【“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8
|
[5] |
赵坤, 满玲, 贺然, 李松倬, 祝圣贤, 郎咸国.
川东北地区晚埃迪卡拉纪灯影期海水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83-19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3
|
[6] |
李安鹏, 高达, 胡明毅, 赵玉茹, 朱传勇, 戴逸晨.
川中地区灯影组四段微生物岩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80-109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6
|
[7] |
卢龙飞, 刘伟新, 魏志红, 潘安阳, 张庆珍, 腾格尔.
四川盆地志留系页岩成岩特征及其对孔隙发育与保存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1): 73-8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5
|
[8] |
王金艺, 金振奎.
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理、识别标志及存在的问题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50-3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5
|
[9] |
宋泽章, 柳广弟, 罗冰, 曾庆才, 田兴旺, 戴鑫, 姜仁, 王云龙, 李强, 赵珺仪, 阿比德·阿不拉null, 臧建鹏.
深层、超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固态沥青测井评价
. 沉积学报,
2021, 39(1): 197-2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7
|
[10] |
林孝先, 彭军, 侯中健, 韩浩东, 李旭杰, 马春疆.
四川汉源-峨边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藻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18, 36(1): 57-71.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8
|
[11] |
谭梦琪, 刘自亮, 沈芳, 谢润成, 刘成川, 邓昆, 徐浩.
四川盆地回龙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混积岩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71-58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5
|
[12] |
王广伟, 李平平, 郝芳, 邹华耀, 余新亚.
建南地区飞仙关组三段白云岩分布与成因——基于三维地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68-1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6
|
[13] |
郭凯, 程晓东, 范乐元, 严世帮, 倪国辉, 付海波.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地区白云岩特征及其储层发育机制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47-75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5
|
[14] |
牟传龙, 王秀平, 梁薇, 王远翀, 门欣.
上扬子区灯影组白云岩葡萄体特征及成因初探——以南江杨坝地区灯影组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97-11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4
|
[15]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16] |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塔中19井奥陶系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的 岩性旋回特征与“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02-211.
|
[17]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8] |
方少仙, 侯方浩, 董兆雄.
上震旦统灯影组中非叠层石生态系兰细菌白云岩
. 沉积学报,
2003, 21(1): 96-105.
|
[19] |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
[20] |
黄建国, 刘世万.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地层硫同位素的分布
. 沉积学报,
1989, 7(2): 105-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