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柳静, 张伟宏, 徐昊, 邵庆丰, 卢海欣, 李茂霞, 陈剑舜.
近千年气候环境快速变化的长江中游石笋δ13C记录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56-9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8
|
[2] |
王琴, 金鑫, 陈俞超, 张云望, 李滨兵, 杜怡星, 芦刚,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初始成煤期古气候重建与成煤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
[3] |
陈公哲, 陈仕涛, 刘笑, 赵侃, 王真军, 张振球, 汪永进.
倒数第三次冰消期气候变化的石笋多指标分析
. 沉积学报,
2023, 41(4): 992-10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0
|
[4]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5] |
陈剑舜, 张伟宏, 陈仕涛, 邵庆丰, 赵侃, 尹敬文, 朱丽东.
小冰期气候的湖北石笋碳同位素记录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97-5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8
|
[6] |
张华生, 殷建军, 程海, R Lawrence Edwards, 林玉石, 唐伟, 杨会, 涂林玲, 王华, 潘谋成, 吴夏.
全新世早期弱夏季风事件的精确定位及机制探讨——以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81-2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7
|
[7] |
张银环, 杨琰, 杨勋林, 殷建军, 黄帆, 任小凤, 赵景耀, 刘肖, 聂旭东.
早全新世季风演化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研究——以河南老母洞石笋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34-14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4
|
[8] |
李辰丝, 杨勋林, 黄帆, 李国军, 吕春艳, 杨琰.
重庆羊子洞MIS5a/MIS4转换时期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其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99-30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9
|
[9] |
徐兆辉.
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35-244.
|
[10] |
.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的神农架洞穴石笋记录
. 沉积学报,
2008, 26(1): 139-143.
|
[11] |
刘殿兵.
神农架天鹅洞石笋76~58 kaB.P.时段DO事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31-138.
|
[12] |
张美良.
贵州荔波地区2000年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39-348.
|
[13]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章程, 涂林玲, 程海.
黔南七星洞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及末次间冰期终止点的确定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73-481.
|
[14]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5] |
张美良, 袁道先, 林玉石, 覃嘉铭.
贵州荔波董哥洞3号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及古气候信息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25-432.
|
[16] |
罗静兰, 张云翔.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岩石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以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14-220.
|
[17]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18] |
王兆荣, 支霞臣, 张汉昌.
杭州地区石笋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探索
. 沉积学报,
1997, 15(1): 77-79.
|
[19] |
李平, 彭子成, 文启彬, 李玉成, 杨辉, 洪阿实, 许志峰, 王明亮, 业渝光, 和杰, 刁少波.
福建宁化天鹅洞石笋年代和古温度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49-155.
|
[20]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