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小力, 李荣西,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06-2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82
|
[2] |
张振球, 张伟宏, 刘树双, 翟秀敏, 邵庆丰.
贵州石笋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96-2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7
|
[3] |
张威, 马瑞丰, 刘亮, 杨蝉玉, 刘畅, 柴乐.
辽东半岛全新世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55-1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9
|
[4] |
龚承林, 齐昆,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 沉积学报,
2021, 39(1): 231-25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35
|
[5]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6] |
温瑞艳,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雷晨, 炊郁达, 毛沛妮.
天水樊家城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及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49-3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6
|
[7]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8] |
王玥铭, 窦衍光, 李军, 徐景平, 蔡峰, 温珍河, 赵京涛, 陈晓辉.
16 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8, 36(6): 1157-116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02
|
[9] |
高有红, 李卓仑, 韩朗, 李若兰.
阿拉善沙漠植物钙质根管:形态特征、分类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1): 75-8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8
|
[10] |
.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近15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69-676.
|
[11] |
.
全新世以来巴里坤湖面积变化及气候环境记录
. 沉积学报,
2014, 32(1): 93-100.
|
[12] |
王恒松, 黄春长, 周亚利, 熊康宁.
汉江上游全新世特大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00-1112.
|
[13] |
.
新疆伊犁晚全新世风成沙—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及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28-936.
|
[14] |
.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36-546.
|
[15] |
.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70-1179.
|
[16] |
宋春晖, 白晋锋, 赵彦德, 金洪波, 孟庆泉.
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3): 507-513.
|
[17] |
唐松, 邵磊, 赵泉鸿.
南海渐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的演变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2): 337-342.
|
[18]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19] |
薛春汀.
关于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沉积环境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74-177.
|
[20] |
秦作栋, 冯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平原区全新世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肖塘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68-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