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近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物源和古气候: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22, 40(2): 508-5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1
|
[2] |
张威, 马瑞丰, 刘亮, 杨蝉玉, 刘畅, 柴乐.
辽东半岛全新世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55-1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9
|
[3] |
吴劲宣, 夏国清, 陈云, 徐为鹏, 伊海生.
西藏伦坡拉盆地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265-1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2
|
[4]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5] |
冯轩, 吴永华, 杨宝菊, 单新, 刘季花.
冲绳海槽西南端1.3ka以来异重流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响应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39-7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8
|
[6] |
潘世乐, 蒋赟, 康健, 陈波, 张顺存, 孙国强.
柴北缘冷湖七号下干柴沟组上段古气候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92-13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3
|
[7]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8]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9] |
席雅娟, 师育新, 戴雪荣, 刘朝, 吴紫阳.
杭州湾潮滩沉积物黏土矿物空间差异与物源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15-3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0
|
[10] |
王尹, 李祥辉, 周勇, 刘玲.
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陆源沉积组份变化的古气候指示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16-12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2
|
[11] |
.
全新世以来巴里坤湖面积变化及气候环境记录
. 沉积学报,
2014, 32(1): 93-100.
|
[12] |
何梦颖.
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44-551.
|
[13] |
李 萍.
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磁学性质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53-758.
|
[14] |
李双建.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1): 28-35.
|
[15] |
.
沉积物颜色和粘土矿物对库车坳陷第三纪气候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21-530.
|
[16] |
李军, 高抒, 孙有斌, 曾志刚.
冲绳海槽南部沉积层序的粒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61-466.
|
[17]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18] |
孟宪伟, 刘保华, 石学法, 吴金龙.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4): 629-633.
|
[19] |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研究——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比较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58-463.
|
[20] |
秦作栋, 冯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平原区全新世沉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肖塘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68-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