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庆, 郑祥民,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21-5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5
|
[2] |
刘超, 李昕, 梁天, 刘萧萧, 陈浩, 安海花.
冷泉碳酸盐工厂的提出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2): 387-40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2
|
[3] |
郑伟, 许欣,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92-4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2
|
[4] |
周声芳, 刘秀铭,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011-10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4
|
[5] |
张晗, 黄伟, 蒋莹, 陈子元, 沈川洲, 董进国.
亚洲夏季风DO12气候事件的响应模式
. 沉积学报,
2022, 40(3): 765-7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5
|
[6] |
陈渠, 刘秀铭, 吕镔, 叶玮, 赵国永.
天山北麓黄土记录的30万年以来古气候演变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79-69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4
|
[7]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8] |
朱海, 张玉芬, 李长安.
端元分析在长江武汉段古洪水识别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2): 297-3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9
|
[9] |
陈杰, 杨太保, 曾彪, 何毅, 冀琴.
中国帕米尔地区黄土上部色度变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2): 333-34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3
|
[10] |
赵艳雷,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乔晶.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40-845.
|
[11] |
.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70-1179.
|
[12] |
师育新, 戴雪荣, 宋之光, 张卫国, 王立群.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90-695.
|
[13] |
郝吉生, 葛宝勋, 谢洪波.
“灰成分端元分析法”及其在聚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60-464.
|
[14] |
孙东怀, 鹿化煜, David Rea, 孙有斌, 吴胜光.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27-335.
|
[15] |
刘志飞, 王成善.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沉积环境分析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55-361.
|
[16] |
刘晓东, 鹿化煜, 安芷生.
利用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建立黄土序列年龄的新方法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45-148.
|
[17] |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21-225.
|
[18] |
吴海斌, 陈发虎, 王建民.
黄土高原第四纪粉尘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46-151.
|
[19] |
陈国英, 孙淑荣, 方小敏, 康世昌.
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特征与黄土来源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34-142.
|
[20] |
刘友梅, 贾蓉芬, 杨蔚华, 文启忠.
阳郭黄土剖面有机组分变化的周期性与古气候变迁因素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36-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