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力钰, 陈代钊, 刘康.
弗拉—法门转折期气候—海洋环境变化及生物危机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24, 42(3): 723-7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7
|
[2] |
宋颖, 刘宇, 向庭弘, 曹光耀, 张璐.
扬子东南缘早寒武世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意义【“华南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0
|
[3] |
廖慧鸿, 苏中堂, 马慧, 孙珮婕.
滇东北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消亡的古环境因素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34-44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4
|
[4] |
郑伟, 许欣,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
. 沉积学报,
2023, 41(2): 392-40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2
|
[5] |
张风顺, 谭谦, 施泽进, 彭秋, 易驰.
早三叠世鲕粒和巨鲕差异成因及其古环境意义——以川北元坝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3
|
[6] |
刘欣宇, 李永祥.
晚塞诺曼期东特提斯洋古海洋环境探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71-11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45
|
[7] |
白玛曲宗, 韦恒叶, 江增光, 邱振.
江西东岭剖面P-T界线碳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输入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18, 36(2): 267-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28
|
[8] |
杨华, 傅强, 齐亚林, 周新平, 龚宁, 黄少雄.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古湖盆生物相带划分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4): 688-6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09
|
[9] |
韦雪梅, 韦恒叶, 邱振.
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是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LIP)引起的吗?
. 沉积学报,
2016, 34(3): 436-4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02
|
[10] |
王鹏万, 斯春松, 张润合, 李娴静, 马立桥, 黄羚, 徐云俊, 鲁慧丽.
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碳酸盐岩古海洋环境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11-81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1
|
[11] |
.
湖南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14, 32(1): 8-18.
|
[12] |
屈海洲, 王振宇, 张正红, 张云峰, 于红枫, 郑剑.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镶边台地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823-831.
|
[13] |
李小艳.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①——来自N31柱样的沉积记录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72-579.
|
[14] |
程红光.
龙门山地区早泥盆世古海洋环境——来自腕足类壳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 沉积学报,
2008, 26(6): 897-903.
|
[15] |
范代读, 李从先, 蔡进功, 邓兵, 罗璋.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47-254.
|
[16] |
何卫红, 汪啸风, 卜建军.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海盆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古水体深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67-375.
|
[17] |
何幼斌, 高振中, 李建明, 李维锋, 罗顺社, 王泽中.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内潮汐沉积
. 沉积学报,
1998, 16(1): 1-7.
|
[18] |
刘秉理, 朱忠德, 肖传桃, 胡明毅.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97-102.
|
[19] |
夏邦栋, 吕洪波.
浙西皖南晚奥陶世复理石的沉积环境,兼谈鲍马层序应用问题
. 沉积学报,
1988, 6(4): 44-51.
|
[20] |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