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冬, 邓虎成.
黏土沉积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中深层复杂油气储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3
|
[2] |
王金艺, 金振奎.
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理、识别标志及存在的问题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50-35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35
|
[3] |
陈薪凯, 刘景彦, 陈程, 马骁.
主要构型要素细分下的曲流河单砂体识别
. 沉积学报,
2020, 38(1): 205-2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1
|
[4] |
黄文奥, 赵晓明, 谭程鹏, 葛家旺, 冯双奇, 李晨曦, 陆文明.
西秦岭直合隆地区三叠系深水水道沉积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5): 1061-10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7
|
[5] |
黄薇,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沉积体系配置及有利相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20-12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1
|
[6] |
张辉, 王怀厂, 刘新社, 赵会涛.
古湖岸线确定及其对优质储集层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盒8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48-35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4
|
[7] |
石兰亭.
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中部组合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35-242.
|
[8] |
袁圣强.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曲流水道的识别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0, 28(1): 68-75.
|
[9] |
李胜利.
滨浅海泥流沟谷识别标志、类型及沉积模式——以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076-1080.
|
[10] |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塔中19井奥陶系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的 岩性旋回特征与“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02-211.
|
[11] |
罗冰.
川东地区飞一段震积岩的发现及识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9, 27(5): 1012-1017.
|
[12] |
鄢继华.
几种常见震积岩相标志在模拟实验中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131-1137.
|
[13] |
魏垂高, 张世奇, 姜在兴, 刘金华.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6): 798-805.
|
[14] |
魏垂高 张世奇 姜在兴 刘金华.
东营凹陷现河地区沙三段震积岩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98-805.
|
[15] |
杨占龙, 郭精义, 陈启林, 宋广寿, 黄刚.
银根盆地查干凹陷火山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5, 23(1): 67-72.
|
[16] |
杨剑萍, 王辉, 陈世悦, 袁静, 鄢继华, 赵卫卫.
济阳坳陷古近系震积岩特征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81-287.
|
[17] |
刘招君.
湖泊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48-154.
|
[18] |
马世忠, 杨清彦.
曲流点坝沉积模式、三维构形及其非均质模型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1-247.
|
[19] |
冉启全, 李士伦, 顾小芸.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沉积微相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6-191.
|
[20] |
王东安, 陈瑞君.
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5, 13(1): 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