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筱敏, 陈贺贺, 谈明轩, 李顺利, 秦祎, 杨棵.
从太平洋到喜马拉雅的沉积学新航程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26-1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05
|
[2] |
谢巍, 李一凡, 刘旺威.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泥页岩古气候与物源背景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240-125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9
|
[3] |
郭爱鹏, 毛龙江, 莫多闻, 张兴国, 邹春辉, 李烨, 吴又进.
长沙铜官窑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物源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3): 735-7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8
|
[4] |
刘建清, 何利, 何平, 冉敬, 何佳伟, 陈风霖.
康滇古陆东缘筇竹寺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305-13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52
|
[5] |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30-7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7
|
[6] |
王峰, 刘玄春, 邓秀芹, 李元昊, 田景春, 李士祥, 尤靖茜.
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65-127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7
|
[7] |
孙维萍, 扈传昱, 韩正兵, 翁焕新, 陈际雨, 潘建明.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08-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9
|
[8] |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40-345.
|
[9] |
徐亚军.
甘肃靖远上泥盆统沙流水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1): 41-54.
|
[10] |
靳建辉.
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全新世晚期沉积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36-345.
|
[11] |
蔡清海.
福建三沙湾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3): 456-460.
|
[12] |
胡 瑛.
黄骅坳陷滩海三马地区烃源岩分子标志物特征及其沉积相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19-425.
|
[13] |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兴武, 林畅松.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9-66.
|
[14] |
叶先仁, 任建国, 陶明信, 王宗礼.
事件沉积及其周期性的氦同位素指示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40-647.
|
[15] |
孙省利, 曾允孚.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1-46.
|
[16]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7] |
于炳松, 裘愉卓, 李娟.
扬子地块西南部晚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地球化学演化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27-133,147.
|
[18] |
丁祖国, 柴之芳, 马建国, 傅家谟, 盛国英, 彭平安, 林清.
江汉油田原油和生油岩有机抽提物中过渡族微量元素特征及其石油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2, 10(1): 108-117.
|
[19]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20] |
刘长龄, 覃志安.
我国铝土矿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2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