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正良, 曹斌风, 刘洋, 罗晓容, 闫伟, 马占荣, 程明, 俞雨溪, 于洲.
纹层状页岩微观储层特征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85
|
[2] |
党文龙, 高岗, 刘建平, 刚文哲, 王成云, 杨尚儒, 雷宇, 张莉莉, 段延娟.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79-8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3
|
[3] |
韩志宇, 王非, 师文贝.
沉积岩定年及应用:问题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22, 40(2): 360-3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11
|
[4] |
王昕尧, 金振奎, 郭芪恒, 王金艺, 任奕霖, 王凌, 王兆峰.
川东北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方解石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04-7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8
|
[5] |
兰浩翔, 伏美燕, 邓虎成, 雷涛, 吴冬, 胥旺, 李依林.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储层类型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609-162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1
|
[6] |
舒鹏程, 冯强汉, 许淑梅, 池鑫琪,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65-15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3
|
[7] |
胡亚洲, 牛永斌, 崔胜利, 董小波.
碳酸盐岩中生物潜穴充填特征及其诱导孔隙演化规律——以豫西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690-7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2
|
[8] |
牛永斌, 单婷婷, 董小波, 周硕, 高文秀.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11-2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1
|
[9] |
周进高.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64-71.
|
[10] |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3): 381-389.
|
[11] |
杜彬彬.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13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及其热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2-857.
|
[12] |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温志峰, 柳祖汉, 王海侨.
柴西第三纪湖相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25-433.
|
[13] |
钱一雄, 陈跃, 马宏强, 陈强路.
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裂隙中方解石胶结物元素分析与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1): 6-12.
|
[14] |
侯方浩, 方少仙, 董兆雄, 赵敬松, 卢蜀秀, 吴诒, 陈娅娜.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06-112.
|
[15] |
邱隆伟, 姜在兴, 陈文学, 李晓红, 熊志东.
一种新的储层孔隙成因类型——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21-627.
|
[16] |
朱创业.
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层序沉积有机相特征及其烃源岩分布
. 沉积学报,
2000, 18(1): 57-62.
|
[17] |
陈琴芳, 胡志水.
川南下二叠统致密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系统孔隙(广义)类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144-150.
|
[18] |
朱莲芳.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40-149.
|
[19] |
高永丰, 魏瑞华.
吕梁-陕北地区马家沟组中小层序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1995, 13(3): 32-38.
|
[20] |
童玉明, 彭格林, 隋静霞, 石呈龙.
中国南部新生代聚煤带第三系硅质—碳酸盐煤核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87, 5(4): 4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