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如凯, 孙龙德, 张天舒, 张志杰, 沈安江, 毛治国, 王兆明, 任义丽, 江航, 张素荣, 万力.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研究新进展与发展方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5
|
[2] |
朱筱敏, 陈贺贺, 谈明轩, 李顺利, 秦祎, 杨棵.
从太平洋到喜马拉雅的沉积学新航程
. 沉积学报,
2023, 41(1): 126-1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05
|
[3] |
赵迪斐, 马素萍, 王玉杰, 汤研.
我国沉积学热点问题与研究趋势——基于《沉积学报》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63-47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1
|
[4] |
朱筱敏, 谈明轩, 董艳蕾, 李维, 秦祎, 张自力.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 沉积学报,
2019, 37(1): 1-1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85
|
[5] |
杨孝群, 李忠.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基于第33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的综述
. 沉积学报,
2018, 36(4): 639-6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4
|
[6] |
吴柏林, 孙斌, 程相虎, 张婉莹, 刘明义, 郝欣, 刘池洋.
铀矿沉积学研究与发展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44-10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5
|
[7] |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
[8] |
吴因业.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 沉积学报,
2011, 29(1): 199-206.
|
[9] |
王任一.
基于方向概率密度和小波描述子的沉积微相识别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47-956.
|
[10] |
李 阳.
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
. 沉积学报,
2007, 25(1): 48-52.
|
[11] |
李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6): 928-933.
|
[12] |
李 忠.
“从最高到最深”—从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看沉积学研究前沿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28-933.
|
[13] |
张昌民, 张尚锋, 李少华, 淡卫东, 侯路.
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
. 沉积学报,
2004, 22(2): 183-192.
|
[14] |
王随继.
第十六届国际沉积学大会在南非召开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98-399.
|
[15] |
尹寿鹏, 谢庆宾, 管守锐.
网状河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21-226.
|
[16] |
S.G.Pemberton, 周志澄, J.Mac Eacher.
风暴沉积的遗迹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4): 489-494.
|
[17] |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高弯曲与低弯曲河流比较沉积学研究——以长江上、下荆江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27-232.
|
[18] |
李原, 李任伟, 尚榆民, 李宁波.
云南洱海的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水流方向和能量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69-774.
|
[19] |
王苏民.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简介
. 沉积学报,
1987, 5(1): 47-47,57.
|
[20] |
孙枢, 李继亮.
我国浊流与其他重力流沉积研究进展概况和发展方向问题刍议
. 沉积学报,
1984, 2(4):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