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牧, 季长军,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12-8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2
|
[2] |
陈万利, 吴时国, 黄晓霞, 刘刚, 韩孝辉.
西沙群岛晚第四纪碳酸盐岩淡水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96-13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6
|
[3] |
李泯星, 屈海洲, 程曦, 杨迅, 杨东凡, 张本健, 张云峰, 李晓.
火山作用对碳酸盐岩沉积及成岩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10-8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8
|
[4] |
郭沫贞, 徐洋, 寿建峰, 刘占国, 韩守华.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7, 35(2): 330-3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1
|
[5] |
樊爱萍, 杨仁超, 韩作振, 崔明明, 蔡娜.
鲁西地区张夏组碳酸盐岩成岩系统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7-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7
|
[6] |
.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13, 31(6): 965-979.
|
[7]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8] |
李斌, 孟自芳, 李相博, 卢红选, 郑民.
靖安油田上三叠统长6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4): 574-583.
|
[9] |
邓长瑜, 张秀莲, 陈建文, 王贤.
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分析
. 沉积学报,
2004, 22(4): 588-596.
|
[10] |
岳伏生, 马龙, 李天顺.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
. 沉积学报,
2002, 20(4): 644-649.
|
[11]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2] |
赖健清, 易诗军, 杨楚雄, 丁传谱.
广东凡口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化学成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43-147.
|
[13] |
赵震.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3): 46-53.
|
[14] |
史基安, 王琪.
影响碎屑岩天然气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28-139.
|
[15] |
叶德胜.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深部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1): 66-71.
|
[16] |
侯方浩, 方少仙, 张廷山, 董兆雄, 吴诒.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深水碳酸盐岩及控油气性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33-144.
|
[17] |
李文厚.
华北地台南缘高山河群碎屑岩潮坪沉积
. 沉积学报,
1991, 9(3): 98-105.
|
[18] |
方邺森, 方金满, 袁旭音.
湖南浏阳永和碳酸盐岩中的天青石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18.
|
[19] |
施继锡, 付家谟, 李本超, 贾蓉芬.
矿物包裹体在碳酸盐岩区油气评价中的意义
. 沉积学报,
1987, 5(1): 86-93.
|
[20] |
徐辉.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一些结构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87, 5(4): 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