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J].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引用本文: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J].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WANG HaiLin, WANG ChangZheng, SONG HuiBo, HU Bin. Characteristic of Biogenic Trac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of Intertidal Flat in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Citation: WANG HaiLin, WANG ChangZheng, SONG HuiBo, HU Bin. Characteristic of Biogenic Trac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of Intertidal Flat in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17,41102002);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MGK14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海邻,女,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沉积学和遗迹学,E-mail:whl@hpu.edu.cn

    通讯作者:

    胡斌,男,教授,E-mail:hub@hpu.edu.cn

  • 中图分类号: P512.2;Q911

Characteristic of Biogenic Trac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of Intertidal Flat in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

Fun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1272117, 41102002; Open Project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No. MGK1409
  • 摘要: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软底质沉积中发现的造迹动物有泥螺、珠带拟蟹守螺、弹涂鱼、宁波泥蟹、沙蚕、竹蛏、虹光亮樱蛤、海葵以及鸟类和植物等,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腔肠动物等5个动物门类,共计8属,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有运动迹(爬迹、拖迹、足辙迹)、居住迹、觅食迹(进食迹)、生殖迹、停息迹、排泄迹、逃逸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等。分析表明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丰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1)研究区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种类与分布不同,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潮区沉积物主要是富含有机质的砂质泥,生物遗迹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停息迹和生殖迹,泥螺拖迹和停息迹,宁波泥蟹的觅食迹、居住迹和足辙迹,沙蚕的拖迹、觅食迹、居住迹和排泄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其中层面遗迹以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沙蚕拖迹和觅食迹丰度最高,层内遗迹以沙蚕居住潜穴丰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扰动程度强烈,宁波泥蟹居住潜穴局部密集,扰动程度强烈,植物根迹密集,深度可达50~60 cm,这些生物遗迹常与平行直脊波痕和干涉波痕共生。中潮区沉积物主要由灰色粉砂和含砂粉砂构成,含水率较高,植被较稀疏。中潮区平坦的潮坪上生物遗迹主要由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和竹蛏的居住潜穴和摄食迹组成,丰度较高,具有少量泥螺拖迹以及植物根迹和鸟足迹。在中潮区潮沟两侧,沉积物颗粒较细,常见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宁波泥蟹的居住潜穴、足辙迹,弹涂鱼的爬迹。中潮区潮坪上多发育舌型波痕,生物遗迹多与舌型波痕共生。低潮区沉积物主要是灰色粉砂和粉砂质砂,含水率高,多为汤底,无植被,常见遗迹主要是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竹蛏的居住潜穴以及少量海葵居住潜穴。2)沉积物的粒度、含水率影响遗迹的清晰度;3)由于受潮水、波浪运动的冲刷作用,沉积物表面的遗迹易被破坏,保存率极低,底内动物的居住潜穴保存率相对较高。该研究不仅为杭州湾潮间带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现代生物遗迹信息,而且也可为古代强潮河口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的古遗迹学研究提供借鉴。
  • [1] 王媛媛, 杨鳗郅, 张国成.  珠江三角洲潮坪沙蚕遗迹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2
    [2] 郭沫贞, 吕福亮, 邵大力, 侯福斗, 杨涛涛, 李东.  东爪哇盆地抱球虫灰岩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3): 713-7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8
    [3] 黄学勇, 高茂生, 侯国华, 张戈, 刘森, 党显璋.  现代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及附近海域沉积特征认识与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08-4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3
    [4] 李晓波, 王旖旎, 王晗.  辽宁兴城中元古界常州沟组砂岩中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2020, 38(1): 32-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2
    [5] 王媛媛, 王学芹, 胡斌.  黄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44-12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3
    [6] 席雅娟, 师育新, 戴雪荣, 刘朝, 吴紫阳.  杭州湾潮滩沉积物黏土矿物空间差异与物源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2): 315-3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10
    [7] 宋慧波, 王芳, 胡斌.  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126-11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6
    [8] 牛永斌, 单婷婷, 董小波, 周硕, 高文秀.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11-22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1
    [9] 王长征, 胡斌, 杨凯.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07-1015.
    [10] 赵建春.  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动力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6): 1043-1052.
    [11] 邢 云.  潮滩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作用的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67-273.
    [12] 李桂海, 曹志敏, 蓝东兆, 许江, 王珊珊.  厦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与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6): 870-876.
    [13] 李桂海 曹志敏 蓝东兆 许 江 王珊珊.  厦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与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70-876.
    [14] 徐政语, 林舸,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06-511.
    [15] 杨逢清, 熊伟.  四川省壤塘县金木达晚三叠世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1): 73-79.
    [16] 刘秉理, 朱忠德, 肖传桃, 胡明毅.  鄂西地区早奥陶世分乡期生物群落演化与沉积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97-102.
    [17] 王新民, 宋春晖, 师永民, 晁吉俊, 武安斌.  青海湖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57-162.
    [18] 王东安, 陈瑞君.  新疆克兹扬鲁克一带泥盆系沉积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95, 13(3): 13-22.
    [19] 符文侠.  第四纪以来辽东湾滨岸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演变 . 沉积学报, 1989, 7(1): 127-134.
    [20] 李书舜, 刘大成.  四川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环境与生物礁 . 沉积学报, 1988, 6(3): 112-1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3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107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5-09
  • 修回日期:  2016-08-03
  • 刊出日期:  2017-08-10

目录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17,41102002);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MGK1409)
      作者简介:

      王海邻,女,1971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沉积学和遗迹学,E-mail:whl@hpu.edu.cn

      通讯作者: 胡斌,男,教授,E-mail:hub@hpu.edu.cn
    • 中图分类号: P512.2;Q911

    摘要: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软底质沉积中发现的造迹动物有泥螺、珠带拟蟹守螺、弹涂鱼、宁波泥蟹、沙蚕、竹蛏、虹光亮樱蛤、海葵以及鸟类和植物等,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脊索动物、腔肠动物等5个动物门类,共计8属,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有运动迹(爬迹、拖迹、足辙迹)、居住迹、觅食迹(进食迹)、生殖迹、停息迹、排泄迹、逃逸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等。分析表明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空间分布、丰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差异。1)研究区潮间带不同的沉积环境,造迹生物种类与分布不同,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潮区沉积物主要是富含有机质的砂质泥,生物遗迹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停息迹和生殖迹,泥螺拖迹和停息迹,宁波泥蟹的觅食迹、居住迹和足辙迹,沙蚕的拖迹、觅食迹、居住迹和排泄迹,弹涂鱼的爬行迹和居住迹,以及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其中层面遗迹以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沙蚕拖迹和觅食迹丰度最高,层内遗迹以沙蚕居住潜穴丰度最高,分布面积最广,扰动程度强烈,宁波泥蟹居住潜穴局部密集,扰动程度强烈,植物根迹密集,深度可达50~60 cm,这些生物遗迹常与平行直脊波痕和干涉波痕共生。中潮区沉积物主要由灰色粉砂和含砂粉砂构成,含水率较高,植被较稀疏。中潮区平坦的潮坪上生物遗迹主要由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和竹蛏的居住潜穴和摄食迹组成,丰度较高,具有少量泥螺拖迹以及植物根迹和鸟足迹。在中潮区潮沟两侧,沉积物颗粒较细,常见珠带拟蟹守螺的拖迹,宁波泥蟹的居住潜穴、足辙迹,弹涂鱼的爬迹。中潮区潮坪上多发育舌型波痕,生物遗迹多与舌型波痕共生。低潮区沉积物主要是灰色粉砂和粉砂质砂,含水率高,多为汤底,无植被,常见遗迹主要是虹光亮樱蛤的居住潜穴,竹蛏的居住潜穴以及少量海葵居住潜穴。2)沉积物的粒度、含水率影响遗迹的清晰度;3)由于受潮水、波浪运动的冲刷作用,沉积物表面的遗迹易被破坏,保存率极低,底内动物的居住潜穴保存率相对较高。该研究不仅为杭州湾潮间带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现代生物遗迹信息,而且也可为古代强潮河口湾潮间带沉积环境中的古遗迹学研究提供借鉴。

    English Abstract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J].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引用本文: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J].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WANG HaiLin, WANG ChangZheng, SONG HuiBo, HU Bin. Characteristic of Biogenic Trac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of Intertidal Flat in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Citation: WANG HaiLin, WANG ChangZheng, SONG HuiBo, HU Bin. Characteristic of Biogenic Trac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s of Intertidal Flat in Andong Area, Hangzhou Bay[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