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广, 于桐, 梁木桂.
三种主要源储配置油源断裂厘定方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3): 909-9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4
|
[2] |
付广, 于桐.
断裂附近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70-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1
|
[3] |
王圣柱, 吴倩倩, 程世伟, 薛雁, 陈平.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油气输导系统与运聚规律
. 沉积学报,
2017, 35(2): 405-41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17
|
[4] |
伊海生.
沉积旋回叠置形式的波形分析及旋回层序划分方法
. 沉积学报,
2015, 33(5): 855-8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02
|
[5] |
.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13, 31(3): 553-562.
|
[6] |
.
多元微相控深水储层预测方法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99-705.
|
[7] |
.
马朗凹陷断裂—烃源岩空间配置关系与石油垂向运移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140-1148.
|
[8] |
张丽霞.
东濮凹陷浅层砂岩的微观输导性能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93-797.
|
[9] |
潘树新.
论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及源外找油思想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99-604.
|
[10] |
付广.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 沉积学报,
2010, 28(1): 201-207.
|
[11] |
段毅.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9油层组油气运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2): 349-354.
|
[12] |
付广.
断裂静止期有无输导油气能力的判别方法
. 沉积学报,
2008, 26(5): 850-856.
|
[13] |
付广, 孙永河, 吕延防, 黄劲松.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 沉积学报,
2006, (5): 763-768.
|
[14] |
.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砂体输导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 沉积学报,
2006, 24(05): 763-768.
|
[15] |
李素梅, 曾凡刚,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 许正龙.
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59-464.
|
[16] |
曾溅辉.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73-278,289.
|
[17] |
楼章华, 高瑞祺, 蔡希源.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15-120.
|
[18] |
李延钧, 陈又才, 杨远聪, 朱江, 张茂林, 梅海燕, 于志海, 杨池银, 廖前进.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94-101.
|
[19] |
华保钦.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 沉积学报,
1995, 13(2): 77-85.
|
[20] |
张建林, 陶一川, 王昌桂.
酒西盆地水动力学特征与油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09-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