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金宁.
羌塘盆地中新生代隆升剥蚀与上三叠统-侏罗系烃源层埋藏史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9
|
[2] |
李相博, 朱如凯, 惠潇, 苏明军, 邱振, 黄军平, 张艳, 王菁, 刘化清, 李士祥, 李树同, 杨占龙, 郭精义.
晚三叠世卡尼期梅雨事件(CPE)在陆相盆地中的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11-5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8
|
[3] |
白毛伟, 谢小平, 陈芝聪, 叶卉, 徐文阳, 江若辰, 李冰, 李佳丽.
龙门山北东段山前涪江第四纪冲洪积扇地貌演化及其构造响应
. 沉积学报,
2017, 35(1): 85-9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9
|
[4] |
金鑫, 时志强, 王艳艳, 段雄, 程明.
晚三叠世中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5-1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1
|
[5] |
.
西藏山南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岩性分布样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36-43.
|
[6] |
.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发现及成藏模式初探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85-391.
|
[7] |
曾德勇.
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40-448.
|
[8] |
陈洪德.
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隆升的分段性及层序充填响应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22-630.
|
[9] |
钱利军.
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化石木年轮的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2): 324-330.
|
[10] |
颜照坤.
龙门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通量与造山带的隆升和剥蚀
. 沉积学报,
2010, 28(1): 91-101.
|
[11] |
施振生.
川中—川南地区上三叠统沉积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11-220.
|
[12] |
夏青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46-252.
|
[13]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09-320.
|
[14] |
李 勇.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挤压作用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53-164.
|
[15] |
章典, Mervyn Peart, 师长兴, 张英俊, 朱安, 程星.
喀斯特地区瀑布效应产生的自然水软化过程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88-294.
|
[16] |
张金亮, 常象春, 刘宝珺.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条件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69-476.
|
[17] |
李文厚, 周立发, 符俊辉, 赵文智, 薛良清, 靳久强.
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浊流沉积及石油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1): 20-24.
|
[18] |
郑荣才, 刘文均,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①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7.
|
[19] |
薛耀松, 唐天福, 俞从流.
中国南方上震旦统灯影组中的古喀斯特洞穴磷块岩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45-153.
|
[20] |
金若谷.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87, 5(4): 78-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