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单祥, 郭华军, 陈希光, 郭旭光, 佘敏, 李亚哲.
准噶尔盆地玛西斜坡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埋藏溶蚀作用实验模拟研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06-14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0
|
[2] |
赵佳如, 牛永斌, 王敏, 徐资璐, 崔胜利, 王培俊.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82-4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3
|
[3] |
王文博, 傅恒, 闾廖然, 朱梦琦, 陈康, 张智南, 刘鑫北, 熊锐, 王荣刚, 周杨.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序模式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451-14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78
|
[4] |
胡亚洲, 牛永斌, 崔胜利, 董小波.
碳酸盐岩中生物潜穴充填特征及其诱导孔隙演化规律——以豫西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690-7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2
|
[5] |
王成, 王万春, 王建丰, 樊海龙.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支链烷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4): 853-8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19
|
[6] |
熊鹰, 姚泾利, 李凌, 侯云东, 肖笛, 聂万才, 赵东方, 谭秀成.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储集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63-97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15
|
[7] |
贾连奇, 蔡春芳, 李红霞, 汪天凯, 张文, 孔令武.
塔中地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深埋白云岩储层的改造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57-10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5
|
[8] |
韩杰, 吴萧, 潘文庆, 江杰, 张敏.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乌什露头区奥陶系沉积相特征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64-77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5
|
[9] |
.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38-549.
|
[10] |
.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 沉积学报,
2014, 32(1): 44-60.
|
[11] |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组合及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18-428.
|
[12] |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
[13] |
范明.
不同温度条件下CO2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25-830.
|
[14] |
陈景山.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58-868.
|
[15] |
岳长涛, 李术元, 丁康乐, 钟宁宁.
碳酸盐岩系TSR系统中铁的硫化物生成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43-749.
|
[16] |
李剑锋, 徐正球, 马军, 苗建宇.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生烃能力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702-706.
|
[17] |
郑聪斌, 章贵松, 王飞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热水岩溶特征
. 沉积学报,
2001, 19(4): 524-529,535.
|
[18] |
张永生.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块状白云岩的深埋藏白云石化机制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24-430.
|
[19] |
夏新宇, 洪峰, 赵林, 张文正.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有机相类型及生烃潜力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38-643.
|
[20] |
叶德胜.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深部溶蚀作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1): 6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