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岑欣, 王任, 殷科, 石万忠, 李顾盼, 胡小强.
中国东部北黄海盆地白垩纪红色泥岩致色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效应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1
|
[2] |
呼其图, 关平, 王大华, 李世恩, 肖永军, 张驰, 白璐, 张济华.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66-4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4
|
[3] |
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98-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0
|
[4] |
邢智峰, 刘云龙, 付玉鑫, 齐永安, 郑伟.
豫西鲁山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1): 46-5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2
|
[5] |
荆锡贵, 陈政安, 李凤杰, 文胜男, 谢胜军.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49-7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0
|
[6] |
吴斌, 朱莉娟, 侯明才, 晁晖, 江文剑, 石鑫, 罗宏谓, 曹海洋, 何佳伟.
伊犁盆地南缘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环境讨论
. 沉积学报,
2018, 36(3): 456-4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16
|
[7]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8] |
陈晓辉, 李日辉, 蓝先洪, 王燕.
MIS3中期以来北黄海中部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02-1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09
|
[9] |
田涛, 任战利, 吴晓青, 马国福, 张睿胜, 杨智明, 郭科.
雅布赖盆地萨尔台凹陷古地温场与油气成藏期次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36-8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2
|
[10] |
.
沉积相变迁对内陆湖泊沉积易溶盐作为古环境指标的影响——以西宁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1): 101-109.
|
[11] |
.
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6): 1061-1071.
|
[12] |
张西营.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67-773.
|
[13]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4] |
林金辉, 伊海生, 李勇, 王成善, 彭平安.
藏北高原双湖地区中侏罗统海相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87-292.
|
[15] |
马兰花, 段毅, 宋之光.
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94-797.
|
[16] |
赖旭龙.
藏北中侏罗世遗迹化石Tisoa Serres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5.
|
[17] |
张晓宝, 何海清, 陈国俊.
吐哈盆地草南1井中侏罗统物源方向综合判识及其研究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09-114.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19] |
费富安.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1): 21-28.
|
[20] |
李任伟, 李哲, 王志珍, 林大兴.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