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牧, 季长军,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12-82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62
|
[2] |
李文, 穆桂金, 林永崇, 张慧娟, 吴汪洋, 孙蕗.
罗布泊自生胶黄铁矿对磁性参数χARM/SIRM指示意义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280-128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8
|
[3]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4] |
王兆夺, 黄春长,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81-78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7
|
[5] |
丛静艺, 袁忠鹏, 胡刚, 毕世普, 张勇, 王永红, 马晓红, 江云水, 宁泽.
长江远端三角洲多源沉积分异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28-5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4
|
[6] |
刘力, 程婷, 吴超, 任少芳, 周立旻, 郑祥民.
长江三角洲东部岛屿风尘堆积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18-52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9
|
[7] |
成沁梓, 王峰, 陈锦, 葛灿, 赵旋琪, 陈莹璐, 年小美, 张卫国, 陈中原, Kam⁃biuLIU.
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磁性特征空间差异及其冲淤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215-122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9
|
[8] |
.
基于磁学和粒度参数的黄河三角洲刁口叶瓣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地层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18-526.
|
[9] |
.
福建罗源湾潮滩沉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39-645.
|
[10] |
.
长江三角洲SZ04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6): 1041-1049.
|
[11] |
.
杭州湾北岸芦潮港潮滩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年际变化及其粒度控制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47-555.
|
[12] |
邢 云.
潮滩表层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沉积动力作用的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67-273.
|
[13] |
王永红, 沈焕庭, 张卫国.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对比的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4): 658-663.
|
[14] |
王颖, 朱大奎, 曹桂云.
潮滩沉积环境与岩相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4): 539-546.
|
[15]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16] |
张卫国, 俞立中, 丛友滋.
赤道东太平洋C—C区硅质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细菌合成磁铁矿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67-472.
|
[17] |
韩晓非, 张卫国, 陈满荣, 俞立中.
长江口潮滩植物对沉积物铁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磁性特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95-499.
|
[18] |
林春明, 钱奕中.
浙江沿海平原全新统气源岩特征及生物气形成的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70-75.
|
[19] |
陈庆强, 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与古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79-87.
|
[20] |
孙和平, 李从先, 业治铮.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层序及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1987, 5(2): 133-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