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祥超, 周伯玉, 陈扬, 马海龙, 李亮, 王科朋, 林道峰, 赵文苹.
含煤岩系中煤层的差异沉积响应与油气勘探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212-12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3
|
[2] |
闫志明, 邵龙义, 王帅, David Large, 汪浩, 孙钦平.
早白垩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来自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6号煤的证据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68-10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6
|
[3] |
.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层序地层及聚煤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4, 32(1): 61-67.
|
[4] |
梁宏斌.
断陷湖盆缓坡带高位三角洲体系与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83-792.
|
[5] |
陈全红.
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聚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1): 70-76.
|
[6] |
王 强.
贵州毕节地区煤层中稀土元素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应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8, 26(1): 21-27.
|
[7] |
吴冲龙.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1-9.
|
[8] |
李伟, 张枝焕, 朱雷, 韩立国, 杨永才.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337-345.
|
[9] |
张瑞生, 王华, 吴冲龙.
抚顺盆地沉积动力学特征及其聚煤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75-380.
|
[10] |
刘祖发, 肖贤明, 傅家谟, R.W.T.Wilkins.
中国典型煤的激光显微荧光特征及R-I-VRo相关模式图的建立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687-690.
|
[11] |
张有生, 秦勇, 陈家良.
煤层显微序列数学模拟及其在煤储层物性评价中初步应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4): 118-123.
|
[12] |
李增学, 李守春, 魏久传.
鲁西煤田内陆表海含煤层序的小层序类型及煤聚积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3): 38-46.
|
[13] |
王国力, 张启林, 马珂, 马国林, 史仲武.
华亭煤产地含煤岩系成因地层分析及主煤层成因
. 沉积学报,
1995, 13(4): 55-63.
|
[14] |
许琪.
用煤层中铁、钴、镍的含量计算成煤沿泽的古pH值和古Eh值
. 沉积学报,
1991, 9(4): 78-86.
|
[15] |
刘长龄.
晋北煤层夹矸粘土岩、偏岭石及紫矸的物质来源与成因
. 沉积学报,
1990, 8(1): 65-78.
|
[16] |
吴俊.
淮南煤田同变质程度不同煤层煤的成烃作用和储气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5-123.
|
[17] |
周慧堂, 王天顺, 孙红兵.
豫西陕渑煤田山西组煤层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
. 沉积学报,
1989, 7(4): 121-131.
|
[18] |
邱明, 童玉明, 姚念民, 李中明.
枫江溪矿区煤层硅质煤核成因及其环境的探讨
. 沉积学报,
1985, 3(1): 99-110.
|
[19] |
贾清君.
集贤煤田东荣、东辉勘探区16号—20号煤层含煤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1984, 2(1): 76-84.
|
[20] |
谌建国, 李有亮.
广西上二叠统含煤建造和藻坪沼泽成煤模式
. 沉积学报,
1983, 1(1): 8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