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新智, 吕沛宗, 方琳浩, 杨涵, 邓胜徽, 卢远征, 房亚男, 张小宇, 黄汝婷, 梁佳宝, 师生宝.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准噶尔盆地南缘野火记录及全球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73-48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3
|
[2] |
郭业达, 杨浩.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凝块石(微生物岩)的沉积成岩过程—以华南广西百色地区作登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04-11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0
|
[3] |
范广慧, 王永标, 孟峥, 李国山.
贵州紫云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初火山作用与生物礁的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1): 24-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3
|
[4] |
王超勇, 鲍园, 孔凡凡.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变化证据——以贵州织金剖面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17-22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2
|
[5] |
郑伟, 齐永安, 邢智峰, 白万备, 陈百兵, 李小燕.
豫西济源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陆相微生物成因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21-113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4
|
[6] |
.
巴颜喀拉盆地长石头山二叠纪—三叠纪碳酸盐岩丘的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2, 30(1): 54-64.
|
[7] |
.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17-824.
|
[8] |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49-254.
|
[9] |
杨威, 朱忠德, 刘秉理, 肖传桃.
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在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运用—以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为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1): 55-59.
|
[10] |
黄思静, 石和, 张萌, 沈立成, 刘洁, 武文慧.
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4): 481-487.
|
[11] |
黄思静, 石和, 张萌, 沈立成, 刘洁, 武文慧.
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 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81-487.
|
[12] |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 沉积学报,
1999, 17(2): 192-197.
|
[13] |
苏文博, 李志明, 陈建强, 龚淑云, 李全国, 高勇群.
海平面变化全球可比性的可靠例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45-354.
|
[14] |
沈安江, 陈子炓, 寿建峰.
相对海平面升降与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油气藏
. 沉积学报,
1999, 17(3): 367-373.
|
[15] |
王成善, 李祥辉, 陈洪德, 覃建雄.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36-541.
|
[16] |
李玉成.
华南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旋回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1998, 16(3): 52-57,65.
|
[17] |
于炳松.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纪海平面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33-39.
|
[18] |
王生海, 范嘉松, J. Keith Rigby.
贵州紫云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 沉积学报,
1996, 14(2): 66-74.
|
[19] |
杨式溥.
青海果洛、玉树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 沉积学报,
1988, 6(1): 1-12.
|
[20] |
陈学时.
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
. 沉积学报,
1986, 4(4): 5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