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梅晓敏, 蔡春芳.
冰消期气候控制中国海相烃源岩有机碳富集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4
|
[2] |
朱扬明, 郝芳, 邹华耀, 李平平, 胡东风.
川北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重排藿烷组成变化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37-11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8
|
[3] |
陈治军, 王志伟, 张少清, 高怡文, 韩长春, 李科社.
二连盆地宝勒根陶海凹陷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51-46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4
|
[4]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5] |
刘鹏, 王晓锋, 房嬛, 郑建京, 李孝甫, 孟强.
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测试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6, 34(1): 200-20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9
|
[6] |
钱宇, 王作栋, 贾冬, 雷艳, 王有孝, 贺永红, 妥进才, 张婷.
烃源岩中单甲基烷烃化合物分析与鉴定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33-104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9
|
[7] |
王作栋.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44-1249.
|
[8] |
杨少勇.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两类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的 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4): 688-696.
|
[9]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0] |
薛海涛.
碳酸盐岩油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82-786.
|
[11] |
范 明.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40-445.
|
[12] |
冯子辉, 冯志强, 刘伟, 王雪, 关秋华.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凝析油及油型气的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45-49.
|
[13] |
钟宁宁, 卢双舫, 黄志龙, 张有生, 薛海涛.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73-78.
|
[14] |
柳广弟, 高岗, 王晖.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分布与排烃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82-485.
|
[15]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
[16] |
王吉茂, 李恋.
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方法
. 沉积学报,
1997, 15(2): 45-48.
|
[17] |
张文正, 昝川莉.
烃源岩残留沥青中正构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12-215.
|
[18] |
陈安定.
陕甘宁盆地奥陶系源岩及碳酸盐岩生烃的有关问题讨论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90-99.
|
[19] |
肖贤明, 吴治君, 刘德汉, 申家贵, 贾蓉芬, 赵林.
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2): 112-119.
|
[20] |
陈践发, 徐永昌.
煤系地层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2, 10(4): 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