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俞超, 金鑫, 杜怡星, 张云望, 李滨兵, 时志强.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诺利—瑞替期之交气候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42(4): 1212-122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7
|
[2] |
司学强, 彭博, 郭华军, 陈希光, 李亚哲, 冀冬生, 邹志文, 易俊峰.
湖侵背景下古地貌对优质储层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42
|
[3] |
王琴, 金鑫, 陈俞超, 张云望, 李滨兵, 杜怡星, 芦刚,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初始成煤期古气候重建与成煤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
[4] |
余瑜, 林良彪, 李真, 孟万斌, 童馗, 梁庆韶.
致密砂岩碳酸盐矿物SEM⁃CL和EPMA矿物学表征及其成岩意义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68-147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12
|
[5] |
苏加亮, 林良彪, 余瑜, 王志康, 李晔寒.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段物源及储层特征差异对比研究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51-14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42
|
[6] |
孙海涛, 钟大康, 王威, 王爱, 杨烁, 杜红权, 唐自成, 周志恒.
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057-10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1
|
[7] |
.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67-175.
|
[8]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9] |
刘占国.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异常致密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11, 29(4): 744-751.
|
[10] |
胡明毅.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45-1152.
|
[11] |
张世广.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58-469.
|
[12]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
[13] |
刘宗堡.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399-406.
|
[14] |
唐民安.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流动单元的层次性
. 沉积学报,
2007, 25(1): 39-47.
|
[15] |
王一刚.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气藏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拾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31-839.
|
[16] |
叶泰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6, 24(2): 259-266.
|
[17] |
郑荣才, 彭军, 彭光明, 盘昌林, 高红灿.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以百色盆地仑35块那二段油藏为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4): 654-662.
|
[18] |
赵俊兴, 陈洪德, 向芳.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安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07-312.
|
[19] |
郑荣才, 尹世民, 彭军.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69-375.
|
[20] |
郑荣才.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1998, 16(2): 4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