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岑欣, 王任, 殷科, 石万忠, 李顾盼, 胡小强.
中国东部北黄海盆地白垩纪红色泥岩致色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效应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1
|
[2] |
路淑毅, 杨斌, 李胜荣, 宋香锁, 杜圣贤, 高建飞, 张尚坤, 李明慧, 张伟林.
鲁西南单县盆地钻孔记录的古近纪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2): 498-51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90
|
[3] |
高远, CarrollAlan R., 王成善.
异整合面——古环境剧变的地层记录
. 沉积学报,
2021, 39(1): 46-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28
|
[4] |
李晓波, 王旖旎, 王晗.
辽宁兴城中元古界常州沟组砂岩中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 沉积学报,
2020, 38(1): 32-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2
|
[5] |
陈伟, 李璇, 曾亮, 王庆同, 焦学尧, 杨平, 江小青, 马锦龙.
柴西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5): 992-10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92
|
[6] |
荆锡贵, 陈政安, 李凤杰, 文胜男, 谢胜军.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49-7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0
|
[7]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8] |
程红光, 李心清, 黄思静, 王兵, 程建中.
腕足壳体与碳酸盐岩全岩中碳、氧、锶同位素差异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0-6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6
|
[9] |
宋春晖.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94-103.
|
[10] |
徐方建.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18-127.
|
[11] |
冯乔.
博格达南缘二叠系古土壤类型及其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25-729.
|
[12] |
张西营.
德令哈盆地尕海湖DG03孔岩芯矿物组合与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67-773.
|
[13] |
解三平 孙柏年 阎德飞 丛培允 肖 良 韦利杰.
滇西新近纪植物气孔、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83-888.
|
[14] |
弓虎军, 张云翔, 黄雷.
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0-267.
|
[15] |
黄俊华, 胡超涌, 周群峰, 杨桂芳.
长江中游和尚洞石笋的高分辨率同位素、微量元素记录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42-446.
|
[16] |
马兰花, 段毅, 宋之光.
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94-797.
|
[17] |
赖旭龙.
藏北中侏罗世遗迹化石Tisoa Serres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5.
|
[18] |
应光国, 范璞.
美国南佛罗里达盆地Sunniland原油和油源岩中芳烃的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1992, 10(2): 126-134.
|
[19] |
范善发, 周中毅, 潘长春.
应用生物标志物评价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沉积物的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44-51.
|
[20] |
李任伟, 李哲, 王志珍, 林大兴.
分子化石指标在中国东部盆地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88, 6(4): 10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