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汤艳玲, 李凌, 谭秀成, 李明隆, 芦飞凡, 张本健.
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2): 575-592.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3
|
[2] |
李玉琢, 刘磊, 冯佳睿, 罗忠, 张静, 文华国.
川西北三叠系雷口坡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特征及古地理重建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30
|
[3] |
丁一, 刘树根, 文龙, 文华国,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王林康, 陈明思, 陈荣庆, 李智武.
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期碳酸盐岩台地古地理格局及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24, 42(3): 928-9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35
|
[4] |
朱淑玥, 刘磊, 虎建玲, 陈波, 王志伟, 史云鹤, 杜小伟, 王峰, 陈洪德, 张成弓, 付斯一, 张靖芪.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石炭世羊虎沟组源—汇系统特征及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430-14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34
|
[5] |
张蕊, 刘磊, 虎建玲, 陈洪德, 黄道军, 王志伟, 朱淑玥, 张靖芪, 李丹, 赵菲.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石炭世本溪组源-汇充填过程与古地理格局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99
|
[6] |
梁峰, 张琴, 卢斌, 姜巍, 熊小林, 陈鹏, 姜仁, 梁萍萍, 马超.
威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展布及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019-10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06
|
[7] |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35-44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4
|
[8] |
芦飞凡, 谭秀成, 王利超, 唐青松, 肖笛, 董少峰, 苏成鹏, 潘政屹.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 沉积学报,
2021, 39(2): 456-4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20
|
[9] |
刘耘, 谭秀成, 刘显岩, 何为, 熊鹰, 刘灵, 刘明洁, 杨清宇.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7亚段颗粒滩沉积特征及空间分布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96-8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4
|
[10] |
付坤荣, 黄理力, 祝怡, 冯翔艺蓝, 章巧, 关小丽, 高达.
塔中地区晚奥陶世碳酸盐台缘与台内沉积差异——定性和定量的碳酸盐岩微相综合分析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2
|
[11] |
张昌民, 朱锐, 赵康, 胡威, 尹艳树, 李少华, 尹太举.
从端点走向连续:河流沉积模式研究进展述评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26-94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6
|
[12] |
侯明才, 邢凤存, 徐胜林, 林良彪, 刘欣春, 熊富浩, 黄虎.
上扬子E-C转换期古地理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 沉积学报,
2017, 35(5): 902-91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4
|
[13] |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颗粒滩沉积组合及展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18-428.
|
[14] |
.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台缘颗粒滩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4, 32(2): 354-364.
|
[15] |
谭秀成.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方法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二2亚段A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86-494.
|
[16] |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
[17]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18] |
何卫红, 汪啸风, 卜建军.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海盆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古水体深度
. 沉积学报,
2002, 20(3): 367-375.
|
[19] |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1997, 15(3): 41-47.
|
[20] |
崔之久, 熊黑钢.
泥石流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1990, 8(3): 128-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