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明, 施辉, 袁波, 冯兴强, 吴林, 唐雪颖, 张浩, 庞志超.
准南四棵树凹陷沉积古环境与物源研究——来自侏罗系—下白垩统元素地球化学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22, 40(4): 1122-11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4
|
[2]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3] |
何庆, 高键, 董田, 何生, 翟刚毅, 邹高峰.
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古环境恢复
. 沉积学报,
2021, 39(3): 686-70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7
|
[4] |
牛东风, 李保生, 舒培仙, 司月君, 温小浩, 朱丽东, 王丰年, 李志文.
MIS5b以来西樵山主量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D/O旋回与古生物实证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166-117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1
|
[5] |
马俊学, 陈剑, 崔之久.
岷江上游叠溪混杂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沉积学报,
2019, 37(1): 72-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98
|
[6] |
梁敏豪, 杨胜利, 成婷, 李帅, 刘楠楠, 陈慧.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27-9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5
|
[7] |
徐洪阳, 郑祥民, 周立旻, 任少芳, 王小玉, 玄晓娜.
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石英颗粒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76-118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5
|
[8] |
.
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定量研究——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70-277.
|
[9] |
.
“巫山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和物源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1): 78-84.
|
[10] |
.
珠江口及琼东北海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30-138.
|
[11] |
.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边缘黄土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探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56-365.
|
[12] |
汪小妹.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神木地区侏罗系煤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20-528.
|
[13] |
侯伟.
砂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物源区分析中的应用——以中国东北漠河盆地中侏罗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85-293.
|
[14] |
王一.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9, 27(6): 1043-1049.
|
[15] |
于炳松, 陈建强, 李兴武, 林畅松.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 沉积学报,
2004, 22(1): 59-66.
|
[16] |
南凌, 崔之久.
甘肃武都古崩滑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51-356.
|
[17] |
赵志根, 唐修义, 李宝芳.
淮南矿区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53-459.
|
[18] |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 沉积学报,
2000, 18(1): 18-21.
|
[19] |
张虎才, 李吉均, 马玉贞, 曹继秀, 王乃昂.
腾格里沙漠南缘武威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52-158.
|
[20] |
卢松年, 李伟民, 何伟.
D环芳构化8,14—断藿烷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88, 6(3): 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