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小洋, 王传尚, 张建伍, 封莉, 严婧文, 万涛, 朱建斌, 徐鹏程, 王斌, 胡勇.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笔石带划分及对沉积演化的指示【鄂尔多斯盆地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勘探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7
|
[2] |
王纪煊, 胡忠贵, 远光辉, 李世临, 张俊, 王文静, 张宸瑜.
碳酸盐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以四川盆地东部高台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24
|
[3] |
吕奇奇, 王林, 罗顺社, 刘江艳, 闫红果, 孙学虎, 张蕾.
基于单因素水槽模拟实验的湖相细粒浊流沉积动力学机制初探【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3
|
[4] |
舒梁锋, 张向涛, 张忠涛, 张丽丽, 雷胜兰, 高中亮, 韩霄, 于飒.
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3): 825-8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6
|
[5] |
秦健铭, 陈积权, 高远, 席党鹏, 王成善.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陆表古温度定量重建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59-7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9
|
[6] |
杜锦霞.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85-3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8
|
[7] |
黄卫, 解习农, 何云龙, 吴景富, 赵志刚, 王西杰.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段莺歌海组沉积演化及储层预测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09-81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9
|
[8] |
曹怀仁, 胡建芳, 席党鹏, 彭平安, 雷艳.
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43-105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0
|
[9]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10]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11] |
.
松辽盆地北部地层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99-404.
|
[12] |
.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96-1104.
|
[13] |
魏恒飞.
喀左盆地九佛堂组沉积特征及演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73-279.
|
[14] |
.
吉林松江盆地早白垩世大拉子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1): 61-69.
|
[15] |
吕宝凤.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转移及其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4): 552-558.
|
[16] |
王英民.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95-504.
|
[17] |
李双文 刘洛夫 张有平 姚卫江 靳 军 赵建章 孙 东.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819-828.
|
[18] |
楼章华.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①——以松辽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93-201.
|
[19] |
王立武, 李建忠, 王兆云, 卢宗盛.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前缘带演变及其勘探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04-408.
|
[20] |
楼章华, 高瑞祺, 蔡希源.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15-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