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云峰, 刘宗堡, 应玉双, 刘云燕.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29-13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61
|
[2] |
袁丙龙, 张辉,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53-1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5
|
[3] |
赵国祥, 官大勇,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07-8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7
|
[4] |
陈杰, 刘传虎, 谭明友, 魏红梅, 李阳, 廖晨, 杨仁超.
进积型三角洲交汇区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187-119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16
|
[5]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6] |
李晓路, 于兴河, 谭程鹏, 杜永慧, 单新, 王志兴.
潮汕地区全新世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演化与砂体展布
. 沉积学报,
2015, 33(4): 706-71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9
|
[7] |
.
敞流沉积环境中“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60-269.
|
[8] |
.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北部近百年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对水动力环境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92-699.
|
[9] |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11-521.
|
[10] |
陈飞.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骨架砂体粒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1): 58-67.
|
[11]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2] |
.
三级基准面旋回内三角洲砂体骨架模型的建立——以陕北安塞三角洲露头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40-548.
|
[13]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4] |
楼章华, 卢庆梅, 蔡希源, 董百万, 张立庆.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4): 27-31.
|
[15] |
张昌民, 徐龙, 林克湘, 刘怀波, 裘亦楠.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 沉积学报,
1996, 14(4): 70-76.
|
[16] |
梅志超, 林晋炎.
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4): 1-11.
|
[17] |
蔺毓秀.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水进三角洲沉积和嫩一段浊流沉积
. 沉积学报,
1986, 4(2): 101-110.
|
[18] |
钱凯, 屈平彦, 宋凯.
古三角洲砂体入湖距离的动力学预测
. 沉积学报,
1984, 2(3): 82-90.
|
[19] |
李从先, 陈刚, 王利.
滦河废弃三角洲和砂坝——泻湖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1983, 1(2): 60-72.
|
[20] |
罗启后.
水进河床充填砂体在古代沉积中的发现——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某些砂体的成因探讨并试论水进型三角洲
. 沉积学报,
1983, 1(3): 5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