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耿锋, 杨瑞召, 唐雨, 沙旭光, 孙尧斌, 王振宇, 张云峰.
低能环境下核形石组构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1): 84-9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29
|
[2] |
袁静, 周涛, 景安语, 孙超, 马立驰, 吴根杰.
断陷湖盆斜坡带储层差异性成岩—成储模式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04-8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65
|
[3] |
侯云超, 樊太亮, 王宏语, 史大海, 陈清棠, 杨润泽.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深层优质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19, 37(4): 758-76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7
|
[4] |
梁爽, 杜社宽.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69-127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0
|
[5] |
曹刚, 王星星, 朱筱敏, 曲全工, 吴陈冰洁, 贺敬聪, 戴博毅.
车西洼陷陡坡带沙三下亚段近岸水下扇储层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58-16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5
|
[6] |
.
白云石成因研究新方法——白云石晶体结构分析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50-559.
|
[7] |
.
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凝块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94-502.
|
[8] |
.
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3, 31(1): 1-9.
|
[9] |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干柴沟组下段湖相混合沉积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24-729.
|
[10] |
姚泾利.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砂岩绿泥石膜的形成机理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1): 72-79.
|
[11] |
闫建萍.
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09, 27(2): 212-220.
|
[12]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
[13] |
江同文.
塔里木盆地迪那2气田特低渗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49-953.
|
[14] |
蒋凌志, 顾家裕, 郭彬程.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3-18.
|
[15] |
王裕宜, 詹钱登, 韩文亮, 邹仁元.
高浓度黏性泥石流堆积层理结构中筛积层和粗化层形成机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05-210.
|
[16] |
南凌, 崔之久.
甘肃武都古崩滑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51-356.
|
[17] |
刘敏, 叶连俊, 陈志明, 陈其英.
河北宣龙地区铁质包壳粒及其形成的微生物作用
. 沉积学报,
1998, 16(2): 24-29.
|
[18] |
张云翔, 陈丹玲, 薛祥煦.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1998, 16(4): 50-54.
|
[19] |
唐世荣, 王东安, 李任伟.
湘川地区震旦-寒武系硅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54-58.
|
[20] |
雷怀彦, 吉利明, 房玄.
定量描述储层的新途径──成因法
. 沉积学报,
1996, 14(S1): 181-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