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云峰, 刘宗堡, 应玉双, 刘云燕.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23, 41(5): 1329-13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61
|
[2] |
朱淑玥, 刘磊, 王峰, 侯云东, 王志伟, 张成弓, 付斯一, 陈洪德, 张靖芪.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石炭系羊虎沟组砂体成因机制与沉积过程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153-11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1
|
[3] |
袁丙龙, 张辉, 叶青, 张连枝, 陈之贺, 晁彩霞, 董德喜, 郇金来.
基于三角洲复合砂体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253-126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05
|
[4] |
赵国祥, 官大勇,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4): 807-8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7
|
[5] |
李小平, 柳保军, 丁琳, 郝建光, 龚文.
海相三角洲沉积单元划分及其对勘探砂体对比的意义——基于现代珠江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综合研究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55-562.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3
|
[6] |
.
敞流沉积环境中“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4, 32(2): 260-269.
|
[7] |
.
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演化规律
. 沉积学报,
2013, 31(2): 340-349.
|
[8] |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11-521.
|
[9] |
周进高.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1, 29(1): 64-71.
|
[10] |
陈飞.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骨架砂体粒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1): 58-67.
|
[11] |
朱筱敏.
地震沉积学在陆相湖盆三角洲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15-921.
|
[12] |
.
三级基准面旋回内三角洲砂体骨架模型的建立——以陕北安塞三角洲露头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40-548.
|
[13] |
周丽清, 吴胜和, 熊琦华, 马晓芬, 郭燕华, 林双运.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48-252.
|
[14] |
魏红红, 彭惠群, 李静群, 谢正温, 漆雕良.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
. 沉积学报,
1999, 17(3): 403-408.
|
[15] |
欧成华, 陈景山.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三角洲前缘砂体微相及储集性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4): 84-90.
|
[16] |
楼章华, 卢庆梅, 蔡希源, 董百万, 张立庆.
湖平面升降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4): 27-31.
|
[17] |
梅志超, 林晋炎.
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4): 1-11.
|
[18] |
汪寿松, 陈昌明, Irion G.
汪额诺格岛(北海)与大陆之间障壁潮坪的沉积物:粘土矿物、重金属和有机碳
. 沉积学报,
1988, 6(2): 78-96.
|
[19] |
钱凯, 屈平彦, 宋凯.
古三角洲砂体入湖距离的动力学预测
. 沉积学报,
1984, 2(3): 82-90.
|
[20] |
李从先, 陈刚, 王利.
滦河废弃三角洲和砂坝——泻湖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1983, 1(2): 6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