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呼其图, 关平, 王大华, 李世恩, 肖永军, 张驰, 白璐, 张济华.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中侏罗统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66-48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44
|
[2] |
刘传兵, 丁召静, 周定通, 梅璟, 刘天, 张婕, 赵健楠, 王节涛.
柴达木盆地脊状地貌沉积中砾石形态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07
|
[3] |
庄其天, 何宏林,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486-5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64
|
[4] |
张治波, 徐颖, 苗艳菊, 王文锋, 赵迪斐, 陈丹玲.
昌都盆地古近系贡觉组物源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561-158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94
|
[5] |
张景军, 李凯强, 王群会, 王志坤, 韩江波.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41-125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5
|
[6] |
雷开宇, 刘池洋, 张龙,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21-63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9
|
[7] |
魏震, 郭瑞清, 孙敏佳, 吕彪, 金建斌, 王海培, 王明阳.
新疆库鲁克塔格南华系砂岩碎屑组成对其物源及盆地演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64-27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6
|
[8] |
单祥, 邹志文, 孟祥超, 唐勇, 郭华军, 陈能贵, 徐洋.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30-9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12
|
[9] |
李智超, 李文厚, 赖绍聪, 李永项, 李玉宏, 尚婷.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80-48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6
|
[10] |
朱志军, 郭福生, 宋玉财, 安倩.
滇西兰坪盆地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成矿关系
. 沉积学报,
2014, 32(6): 997-1006.
|
[11] |
李成海, 王家豪, 柳保军, 苏奥, 徐东浩, 罗泉源, 刘姗, 牟川.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沉积相类型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62-1170.
|
[12] |
.
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72-682.
|
[13] |
杨剑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系与地震沉积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67-974.
|
[14] |
董艳蕾.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震相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54-563.
|
[15] |
邱桂强.
东营凹陷古近系成岩层序特征与储集差异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15-922.
|
[16] |
刘春莲.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6, 24(1): 75-80.
|
[17]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8]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9] |
徐雁前, 刘生梅, 段毅.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长链脂肪酸乙酯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9-105.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