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炳森.
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油气充注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2
|
[2] |
李峰峰, 郭睿, 刘立峰, 余义常, 宋世琦.
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层序构型及储层展布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38-85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8
|
[3] |
曹天宇, 钟大康, 牛胜利, 孙海涛, 曹轩, 王菲.
惠州凹陷东部珠海组储层碱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327-13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1
|
[4] |
宋国奇, 刘鹏, 刘雅利.
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成岩作用与储层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41-948.
|
[5] |
.
库车坳陷索罕露头区与大北气田井下白垩系储层差异性分析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717-723.
|
[6] |
.
地层记录中旋回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及原理
. 沉积学报,
2012, 30(6): 991-998.
|
[7] |
丁晓琪.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储层成岩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1): 97-104.
|
[8] |
张荣虎.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陆相砂岩中碳酸盐岩碎屑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3): 410-418.
|
[9] |
辛仁臣.
湖盆无曝露缓坡带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以松辽盆地他拉哈地区上白垩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08, 26(1): 77-85.
|
[10] |
管红.
南堡凹陷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 沉积学报,
2008, 26(5): 730-736.
|
[11] |
漆滨汶.
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1): 99-109.
|
[12] |
罗 忠.
层序界面对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河露头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6): 903-914.
|
[13] |
陈明, 许效松, 万方, 楼雄鹰, 汪正江, 傅恒.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10-116.
|
[14] |
刘景彦, 陈志勇, 林畅松, 吴志轩.
东海丽水西次凹古新统明月峰组层序—体系域分析及沉积体系展布
. 沉积学报,
2004, 22(3): 380-386.
|
[15] |
操应长, 姜在兴, 夏斌, 杨伟利, 张家震.
声波时差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方法、原理及实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18-323.
|
[16] |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 沉积学报,
2002, 20(1): 106-111.
|
[17] |
陈发亮, 朱晖, 李绪涛, 苗翠芝.
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划分及盐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84-388,394.
|
[18] |
傅强.
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以辽河盆地荣37块气田下第三系为例
. 沉积学报,
1998, 16(3): 92-96.
|
[19] |
李文厚.
苏红图-银根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8-22.
|
[20] |
吴元燕, 刘震, 王伟华, 费安玮, 刘洛夫.
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67-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