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岳超盛, 陈吉涛, 杨文莉, 高彪, 胡科毅, 祁玉平, 王向东.
晚宾夕法尼亚亚纪变暖事件的沉积响应与全球对比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41
|
[2] |
郭川, 张维圆, 付勇, 夏鹏.
黔北地区下奥陶统沉积相与层序特征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92-91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01
|
[3] |
罗锦宇, 祝海华, 梁兴, 张介辉, 张廷山, 闵华军, 张喜, 邹辰, 李军君.
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筇竹寺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优质页岩展布
. 沉积学报,
2023, 41(4): 1257-12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5
|
[4] |
李相博, 朱如凯, 惠潇, 苏明军, 邱振, 黄军平, 张艳, 王菁, 刘化清, 李士祥, 李树同, 杨占龙, 郭精义.
晚三叠世卡尼期梅雨事件(CPE)在陆相盆地中的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23, 41(2): 511-52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8
|
[5] |
王跃, 桂和荣, 苏尚国, 周奇明, 李俊, 张雅楠.
滇黔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22, 40(3): 653-6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3
|
[6] |
张懿, 陈龙, 李建, 王东歌, 吴庆铭, 韦轶, 史强, 旷红伟, 柳永清, 廖志伟.
渝东北陡山沱组碳酸锰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87-14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6
|
[7] |
杨雪, 柳波, 张金川, 霍志鹏.
古龙凹陷青一段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及其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19, 37(4): 661-67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8
|
[8] |
陈科洛, 张廷山, 梁兴, 张朝, 王高成.
滇黔北坳陷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18, 36(4): 743-7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6
|
[9] |
于兴河, 李顺利, 曹冰, 侯国伟, 王亚风, 皇甫志远.
西湖凹陷渐新世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响应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99-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9
|
[10] |
.
湘西北龙山、永顺地区龙马溪组潮控三角洲沉积的发现——志留纪“雪峰隆起”形成的新证据
. 沉积学报,
2014, 32(3): 468-477.
|
[11] |
.
福建罗源湾潮滩沉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39-645.
|
[12] |
.
四川盆地东南部早三叠世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77-489.
|
[13] |
朱志军.
黔北—川东南志留系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演化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 沉积学报,
2010, 28(2): 243-253.
|
[14] |
陶明华.
旋回性沉积序列的形成机理分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4): 505-510.
|
[15] |
王英民.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95-504.
|
[16] |
李国彪, 万晓樵,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55-464.
|
[17] |
刘国生, 朱光,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67-273.
|
[18] |
王国芝, 王成善, 曾允孚, 赵锡奎.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34-240.
|
[19] |
万云, 张廷山, 兰光志, 袁建新.
川东南-黔北地区志留纪生物礁与古环境演化
. 沉积学报,
1997, 15(S1): 106-113.
|
[20] |
郑本兴, 沈永平, 焦克勤.
希夏邦马峰东南富曲河谷的冰川沉积和冰川构造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