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易定红.
柴达木盆地台南地区第四系七个泉组滩坝砂体粒度特征及水动力条件
. 沉积学报,
2023,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14
|
[2] |
陈琰, 夏晓敏, 赵健, 崔俊, 乔柏瀚, 赵东升, 高红灿, 王义, 谭莉.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近系藻灰岩沉积特征及形成机制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23-133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56
|
[3] |
张津宁, 张金功, 杨乾政, 吴春燕, 崔强, 王晔, 郭岭.
膏盐岩对异常高压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以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63-57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4
|
[4] |
李俊武, 代廷勇, 李凤杰, 杨承锦, 杨豫川.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方向分析
. 沉积学报,
2015, 33(4): 649-65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03
|
[5] |
斯春松, 刘占国, 寿建峰, 李积永, 宫清顺, 张庆丰, 王鹏, 王波.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路乐河组砂砾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 沉积学报,
2014, 32(5): 966-972.
|
[6] |
李明慧.
柴达木西部钻孔盐类矿物及环境意义初步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13-1228.
|
[7] |
杨剑萍.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系与地震沉积有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26(6): 967-974.
|
[8] |
康 晏.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脂肪酸生标的检出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50-460.
|
[9] |
漆亚玲 汪立群 彭德华 徐子远 张铭杰 张晓宝 马素萍 韩凤祥 张 瑞.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预测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10-916.
|
[10] |
段毅, 彭德华, 张辉, 吴保祥, 郑朝阳, 王传远.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50-155.
|
[11] |
孟仟祥, 房嬛, 徐永昌, 沈平.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和煤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4): 729-736.
|
[12] |
段毅, 张辉, 郑朝阳, 吴保祥.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4, 22(S1): 61-65.
|
[13] |
赵贤正, 陈子炓, 陈洪德, 寿建峰, 施泽进.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蓝细菌)灰岩储层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16-224.
|
[14] |
段毅, 彭德华, 张晓宝, 周世新, 王智平, 张辉.
柴达木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与成因类型
. 沉积学报,
2003, 21(2): 355-359.
|
[15] |
蒋宏忱, 于炳松, 王黎栋, 穆剑, 刘忠宝.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3, 21(3): 391-397.
|
[16] |
金强, 查明, 赵磊.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 沉积学报,
2001, 19(1): 125-129,135.
|
[17] |
王随继, 任明达, 黄杏珍, 李建青, 赵东升.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粘土矿物横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53-157,165.
|
[18] |
徐雁前, 刘生梅, 段毅.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长链脂肪酸乙酯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3): 99-105.
|
[19] |
王多云, 陈应泰, 徐洪生.
受周期性湖平面升降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西段干柴沟组
. 沉积学报,
1991, 9(4): 43-48.
|
[20] |
黄第藩, 张大江, 李晋超, 黄晓明, 周翥虹.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 沉积学报,
1989, 7(2): 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