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浩, 金振奎, 余文端, 李百强, 朱小二, 陈斌, 吴珍珍.
基于分形理论、因子分析的储层分类评价依据
. 沉积学报,
2023, 41(3): 828-8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1
|
[2] |
宋泽章, 吕明阳, 赵力彬, 张月巧, 何元元, 姜福杰, 杨振中, 陈伟业, 霍利娜, 王锐, 梁骁.
基于分形理论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模型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847-185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46
|
[3] |
许欢, 柳永清, 旷红伟, 彭楠, 丁家翔, 杜研, 苑婷媛.
古风成沉积理论体系与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681-171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0
|
[4] |
于景强, 韩宏伟.
近岸水下扇坡积朵叶体沉积模式与成因机制
. 沉积学报,
2020, 38(2): 411-41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5
|
[5] |
朱如凯, 邹才能, 袁选俊, 吴松涛, 崔景伟, 王岚, 林森虎, 苏玲, 罗忠.
中国能源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思考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04-10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2
|
[6] |
潘 威.
基于分形理论的1915—2000年渭河泾河口—潼关段河道演变研究
. 沉积学报,
2011, 29(5): 946-952.
|
[7] |
李林.
重力流沉积:理论研究与野外识别
. 沉积学报,
2011, 29(4): 677-688.
|
[8] |
李绍虎.
对国外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的几点思考及L—H—T层序地层学
. 沉积学报,
2010, 28(4): 735-744.
|
[9] |
王成善.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49-860.
|
[10] |
李祥辉.
深海沉积理论发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1): 77-86.
|
[11] |
朱锐.
正弦曲线型地层基准面旋回一维定量理论模型的建立
. 沉积学报,
2009, 27(1): 64-69.
|
[12] |
于兴河.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
. 沉积学报,
2009, 27(5): 880-895.
|
[13] |
鄢继华, 陈世悦, 程立华.
扇三角洲亚相定量划分的思考
. 沉积学报,
2004, 22(3): 443-448.
|
[14] |
张鹏飞.
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沉积学报,
2003, 21(1): 125-128,136.
|
[15] |
张富元, 章伟艳, 王英, 殷汝广, 程永寿, 何高文.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沉积学报,
2001, 19(2): 169-176.
|
[16] |
赵景波.
风化淋滤带地质新理论—CaCO3淀积深度理论
. 沉积学报,
2000, 18(1): 29-35.
|
[17] |
林玉祥, 郝石生, 祝玉衡, 平学聪.
二连盆地化探普查成效分析
. 沉积学报,
1997, 15(2): 220-225.
|
[18] |
刘宝珺.
关于沉积学发展的思考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9.
|
[19] |
李思田.
论沉积盆地分析领域的追踪与创新
. 沉积学报,
1992, 10(3): 10-15.
|
[20] |
.
叶连俊教授地学研究五十年
. 沉积学报,
1987, 5(3):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