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46-652.
引用本文: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46-652.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custrine Sediment Recorded in Wuliangsu Lake, Inner Mongoli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4): 646-652.
Citation: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custrine Sediment Recorded in Wuliangsu Lake, Inner Mongoli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4): 646-652.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12.32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custrine Sediment Recorded in Wuliangsu Lake, Inner Mongolia

  • 摘要: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 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 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 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 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 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 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 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 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 [1] 胡京九, 张虎才, 常凤琴, 李婷, 蔡萌, 段立曾, 张龙吴, 张扬.  程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40-3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2
    [2] 闫天龙, 王振亭, 贺建桥, 黄小忠, 夏敦胜, 王宗礼.  3500年来祁连山中段天鹅湖岩芯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21-5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1
    [3] 周建超, 吴敬禄, 曾海鳌.  新疆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特征揭示的环境信息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158-116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07
    [4] 付旭东, 王岩松.  中国沙漠物源研究:回顾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63-107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1
    [5] 邓黄月, 郑祥民, 杨立辉, 任少芳, 刘飞.  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285-2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08
    [6] 吕昌伟.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 沉积学报, 2008, 26(3): 508-512.
    [7] 谢 昕.  古环境研究中深海沉积物粒度测试的预处理方法 . 沉积学报, 2007, 25(5): 684-692.
    [8] 汪 勇.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49-355.
    [9]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全磷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79-584.
    [10] 易朝路, 吴显新, 刘会平, 王柏轩, 许厚泽.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93-30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83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 PDF下载量:  88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08-10

目录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中图分类号: P512.32

    摘要: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 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 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 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 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 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 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 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 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English Abstract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46-652.
    引用本文: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04): 646-652.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custrine Sediment Recorded in Wuliangsu Lake, Inner Mongoli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4): 646-652.
    Citation: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Lacustrine Sediment Recorded in Wuliangsu Lake, Inner Mongoli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04): 646-65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