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8-477.
引用本文: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8-477.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ust Provena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3): 468-477.
Citation: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ust Provena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3): 468-477.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534.63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ust Provenance

  • 摘要: 在科尔沁沙地采集沙地表土样品16组,松嫩平原杜蒙沙地样品15组,同期还收集了城市道路表土样品10组,对各组样品进行粒度分级(全样、>63 μm、63~30 μm、30~11 μm和<11 μm),分别测定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性质样品各粒级组分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同,科尔沁沙地最小(0.8%),其次为杜蒙沙地(1.9%),道路表土最大(2.7%)。大部分杜蒙沙地样品(66.7%)和小部分科尔沁沙地样品(37.5%)以及全部道路表土样品的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细而增大,且变化模式各不相同。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细而增高是非匀速的,先是增幅较大(>63 μm→63~30 μm→30~11 μm),后增幅较小(30~11 μm→<11 μm)。沙地样品碳酸盐含量与粒度的关系并不限于随粒度变细而增大这一种,风成砂和经历过强烈成壤作用改造的沙地样品中的碳酸盐含量与粒度的关系皆表现为随粒度变细而减小,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增高是否是一种普遍规律还需要更多区域的更多样品来检验。大部分沙地样品和道路表土样品不同粒级组分的碳酸盐δ13C值变化范围较小(<1.8‰),并表现出随粒度变细而趋于偏正的特征,但变化幅度很小。杜蒙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碳酸盐含量的地区差异性极不明显,且各粒级组分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幅度大大超过了杜蒙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的碳酸盐差异值,不能作为区分杜蒙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风尘源区的示踪指标;而科尔沁沙地和杜蒙沙地碳酸盐δ13C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63~30 μm粒级组分表现最为明显),且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δ13C值差别较小,说明它是一个比碳酸盐含量更好的风尘源区示踪指标,但是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δ13C组成的差异会随离中国西部沙漠沙地风尘源区距离的加大或者风尘物质成壤作用的增强而变大,增加其风尘源区示踪的复杂性。
  • [1] 夏攀, 甯濛, 文华国, 郎咸国.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546-156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12
    [2] 程红光, 李心清, 黄思静, 王兵, 程建中.  腕足壳体与碳酸盐岩全岩中碳、氧、锶同位素差异 . 沉积学报, 2015, 33(1): 60-6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06
    [3] 付锁堂, 王震亮, 张永庶, 王爱国, 孔红喜, 范昌育.  柴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来自碳、氧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15, 33(5): 991-9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15
    [4]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36-546.
    [5] 邵龙义, T P Jones.  桂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的地层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1): 84-120.
    [6] 刘传联.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及其古湖泊学意义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09-114.
    [7] 李春园, 王先彬, 邵波, 文启彬.  黄土沉积物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方法 . 沉积学报, 1995, 13(1): 69-74.
    [8] 赵震.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 沉积学报, 1995, 13(3): 46-53.
    [9]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10] 张秀莲.  碳酸盐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与古盐度、古水温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85, 3(4): 17-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75
  • HTML全文浏览量:  75
  • PDF下载量:  79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13-06-10

目录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

    • 中图分类号:  P534.63

    摘要: 在科尔沁沙地采集沙地表土样品16组,松嫩平原杜蒙沙地样品15组,同期还收集了城市道路表土样品10组,对各组样品进行粒度分级(全样、>63 μm、63~30 μm、30~11 μm和<11 μm),分别测定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不同性质样品各粒级组分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同,科尔沁沙地最小(0.8%),其次为杜蒙沙地(1.9%),道路表土最大(2.7%)。大部分杜蒙沙地样品(66.7%)和小部分科尔沁沙地样品(37.5%)以及全部道路表土样品的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细而增大,且变化模式各不相同。碳酸盐含量随粒度变细而增高是非匀速的,先是增幅较大(>63 μm→63~30 μm→30~11 μm),后增幅较小(30~11 μm→<11 μm)。沙地样品碳酸盐含量与粒度的关系并不限于随粒度变细而增大这一种,风成砂和经历过强烈成壤作用改造的沙地样品中的碳酸盐含量与粒度的关系皆表现为随粒度变细而减小,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增高是否是一种普遍规律还需要更多区域的更多样品来检验。大部分沙地样品和道路表土样品不同粒级组分的碳酸盐δ13C值变化范围较小(<1.8‰),并表现出随粒度变细而趋于偏正的特征,但变化幅度很小。杜蒙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碳酸盐含量的地区差异性极不明显,且各粒级组分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幅度大大超过了杜蒙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的碳酸盐差异值,不能作为区分杜蒙沙地和科尔沁沙地风尘源区的示踪指标;而科尔沁沙地和杜蒙沙地碳酸盐δ13C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63~30 μm粒级组分表现最为明显),且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δ13C值差别较小,说明它是一个比碳酸盐含量更好的风尘源区示踪指标,但是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δ13C组成的差异会随离中国西部沙漠沙地风尘源区距离的加大或者风尘物质成壤作用的增强而变大,增加其风尘源区示踪的复杂性。

    English Abstract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8-477.
    引用本文: 不同粒级组分碳酸盐与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对风尘物源的指示意义[J]. 沉积学报, 2013, 31(3): 468-477.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ust Provena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3): 468-477.
    Citation: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Grainsize F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ust Provenance[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3, 31(3): 468-47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