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石泽远, 张国成, 孙风波, 李倩倩, 杨雯童, 郑德顺.
豫西中元古界龙家园组浅海氧化还原性质研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16
|
[2] |
张力, 马向贤, 马勇, 胥旺, 邵媛媛, 胡国艺, 郑国东.
基于硫元素化学种等指标的页岩氧化还原条件判识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427-143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02
|
[3] |
樊秋爽, 夏国清, 李高杰, 伊海生.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151-117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23
|
[4] |
伍宏美, 陈亚军, 孟朋飞, 马强, 宋小勇, 何兴华, 于家义, 何伯斌.
火山岩陆上与水下喷发环境的氧化系数判别方法
. 沉积学报,
2022, 40(3): 599-61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49
|
[5] |
祁钰, 顾尚义, 赵凤其.
南华盆地南沱冰期海水氧化还原特征
. 沉积学报,
2022, 40(3): 715-7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39
|
[6] |
张璇, 韦恒叶.
湖北秭归吴家坪组—长兴组界线氧化还原条件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476-48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08
|
[7] |
赵思凡, 顾尚义, 沈洪娟, 吴忠银, 冯永.
华南地区南沱冰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6): 1140-115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15
|
[8] |
王海邻, 王长征, 宋慧波, 胡斌.
杭州湾庵东滨岸潮间带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遗迹特征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14-72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6
|
[9] |
.
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2, 30(2): 333-339.
|
[10] |
.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96-1104.
|
[11] |
曹广超.
11.5kaBP以来尕海沉积物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9, 27(2): 360-366.
|
[12] |
许淑梅.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59-766.
|
[13] |
乔海明.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浅析
. 沉积学报,
2007, 25(1): 154-160.
|
[14] |
黄建新.
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及其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94-398.
|
[15] |
余心起, 舒良树, 颜铁增, 祖辅平.
赣杭构造带红层盆地原型及其沉积作用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2-20.
|
[16] |
耿海波, 黄建新, 乔海明, 张复新.
新疆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探讨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26-630.
|
[17] |
王爱军, 汪亚平, 杨旸.
江苏王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特征及输运趋势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24-129.
|
[18] |
朱扬明, 张春明, 张敏, 梅博文, 金迪威, 肖乾华.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03-108.
|
[19] |
李春园, 王先彬, 陈践发, 张同伟.
黄土沉积物中△C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估算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71-175.
|
[20] |
陈功.
外生铀矿床成矿铀质来源与资源评价若干问题
. 沉积学报,
1987, 5(3): 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