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雅兰, 李飞, 吕月健, 王夏, 王曾俊, 李红, 易楚恒, 李杨凡, 曾伟, 李怡霖.
陕南勉县寒武系仙女洞组生物礁岩相学及古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24, 42(2): 608-6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82
|
[2] |
王丹.
塔北、塔中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多成因模式
. 沉积学报,
2024, 42(3): 857-8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8
|
[3] |
李忠.
沉积盆地深层—超深层成岩动力学:若干研究进展与专属问题
. 沉积学报,
2023, 41(6): 1768-178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89
|
[4] |
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现状及发展动态简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2): 281-29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5
|
[5] |
刘池洋, 赵红格, 赵俊峰, 吴柏林, 黄雷, 王建强, 张东东, 张少华.
能源盆地沉积学及其前沿科学问题
. 沉积学报,
2017, 35(5): 1032-10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14
|
[6] |
解习农, 林畅松, 李忠, 任建业, 姜涛, 姜在兴, 雷超.
中国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17, 35(5): 877-88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5.002
|
[7] |
.
盆山系统沉积学—兼论华北和塔里木地区研究实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757-772.
|
[8] |
.
陕西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动力学与金—多金属成矿
. 沉积学报,
2012, 30(3): 405-421.
|
[9] |
陈洪德.
不同尺度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与实践
. 沉积学报,
2010, 28(5): 894-905.
|
[10] |
李忠.
塔里木盆地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成岩和构造—热流体作用及其有效性
. 沉积学报,
2010, 28(5): 969-979.
|
[11] |
王修喜 李吉均 宋春晖 张 军 赵志军 高军平 潘美慧.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83-789.
|
[12] |
杨占龙, 郭精义, 陈启林, 宋广寿, 黄刚.
银根盆地查干凹陷火山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 沉积学报,
2005, 23(1): 67-72.
|
[13] |
柳永清, 高林志, 刘燕学.
苏皖辽地区新元古代微亮晶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岩相与环境约束
. 沉积学报,
2005, 23(1): 49-59.
|
[14] |
蔚远江, 孙景民, 朱庆忠, 杨兵, 申军山, 刘宪斌, 韩春明.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 沉积学报,
2002, 20(2): 229-237.
|
[15] |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01, 19(2): 214-218.
|
[16] |
方维萱, 张国伟, 胡瑞忠, 刘方杰.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热水沉积岩相应用研究及实例
. 沉积学报,
2001, 19(1): 48-54.
|
[17] |
方维萱, 芦继英.
陕西银硐子-大西沟菱铁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31-438.
|
[18] |
黄华芳, 刘子贵, 周晓峰.
中国主要含气盆地构造动力学类型与天然气地质条件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05-810.
|
[19] |
方维萱.
陕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1): 44-50.
|
[20] |
安延恺.
从历史大地构造学和地层学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
. 沉积学报,
1985, 3(1): 11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