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爱鹏, 毛龙江, 莫多闻, 张兴国, 邹春辉, 李烨, 吴又进.
长沙铜官窑遗址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物源变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3): 735-74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28
|
[2] |
王姣, 王笑辰, 张峰.
克里雅河沿线沙丘沉积物石英砂表面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289-130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44
|
[3] |
张兴泽, 朱丽东, 胡凯程, 张晓, 熊文婷, 王牛牛, 周汪洋, 李凤全.
浙闽沿岸泥质潮滩沉积磁性特征及其物源判别
. 沉积学报,
2022, 40(3): 774-7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116
|
[4] |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近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物源和古气候: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22, 40(2): 508-52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91
|
[5]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6] |
陈淑慧, 侯元立, 邵磊, 黄奇瑜, 乔培军, 崔宇驰, 孟宪博.
台湾始新统—中新统沉积物源与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19-33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7
|
[7] |
秦亚超, 孙荣涛,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90-80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3
|
[8] |
张凯棣, 李安春, 董江, 张晋.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02-9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9
|
[9]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10] |
徐亚军.
甘肃靖远上泥盆统沙流水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1): 41-54.
|
[11] |
何梦颖.
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11, 29(3): 544-551.
|
[12] |
闫晓丽.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沉积物在8.6Ma前后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90-1197.
|
[13] |
蓝先洪.
南黄海NT2孔沉积物物源研究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82-1189.
|
[14] |
操应长.
特征元素比值在沉积物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王58井区沙四上亚段研究为例
. 沉积学报,
2007, 25(2): 230-238.
|
[15] |
李 萍.
冲绳海槽现代沉积物磁学性质分布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2007, 25(5): 753-758.
|
[16] |
.
长江水系沉积物碎屑矿物组成及其示踪意义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70-578.
|
[17] |
肖尚斌, 李安春, 蒋富清, 尤征, 陈莉.
近2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68-274.
|
[18] |
程振波, 石学法, 陈志华, 鞠小华.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沉积特点及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75-781.
|
[19] |
马兰花, 段毅, 宋之光.
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94-797.
|
[20] |
沈平, 陈践发, 彭韵硕.
轻烃中C6族组成和芴系化合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 沉积学报,
1992, 10(1): 6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