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邵俊哲, 李阳, 吴楠, 冯文杰, 魏薇.
基于机器学习的海陆过渡环境中陆源有机质分布预测模型——从沉积模拟实验到地质应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56
|
[2] |
洪瑞峰, 唐明明, 彭晨阳, 熊思琛, 解容.
供源组分和流量对于曲流河形态变化的影响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专辑】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76
|
[3] |
袁灵聪, 朱晓军, 蔡进功, 钟锴.
东海盆地长江坳陷美人峰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潜力评价
. 沉积学报,
2021, 39(2): 506-51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16
|
[4] |
包建平, 斯春松, 蒋兴超, 张润和, 朱翠山, 黄羚, 马立桥, 王鹏万.
黔北坳陷过成熟烃源岩和固体沥青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
. 沉积学报,
2016, 34(1): 181-19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1.017
|
[5] |
董春梅, 马存飞, 栾国强,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 沉积学报,
2015, 33(5): 1053-106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5.021
|
[6] |
.
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定量评价新方法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94-602.
|
[7] |
.
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12, 30(5): 955-963.
|
[8] |
曾溅辉.
烃源岩的有机酸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7, 25(6): 847-851.
|
[9] |
刘国勇.
碎屑岩成岩压实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2006, 24(3): 407-413.
|
[10]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6): 917-922.
|
[11] |
刘全有 刘文汇 孟仟祥.
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及壳质组饱和烃萜类系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917-922.
|
[12] |
郭泽清, 钟建华, 刘卫红, 杨树锋, 陈汉林.
应用EASY% R_o法模拟柴达木盆地西部烃源岩成熟史
. 沉积学报,
2004, 22(1): 154-160.
|
[13] |
秦承志, 王先彬, 林锡祥, 妥进才, 周世新.
辽河盆地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的数值模拟
. 沉积学报,
2002, 20(3): 493-498.
|
[14] |
冯子辉, 迟元林, 杜洪文, 霍秋立, 侯读杰.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 沉积学报,
2002, 20(3): 505-509.
|
[15] |
段毅, 周世新.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及演化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832-835.
|
[16] |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 沉积学报,
1999, 17(2): 301-305.
|
[17] |
姜峰, 杜建国, 王万春, 曹正林.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Ⅰ.温压条件对有机质成熟作用的影响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53-155,160.
|
[18] |
范善发, 周中毅, 解启东.
深部碳酸盐岩油气生成和保存的特征及其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2): 114-117.
|
[19] |
王兆云, 程克明, 张柏生, 范璞.
泥灰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27-134.
|
[20] |
刘洛夫, 王伟华, 李术元.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 沉积学报,
1995, 13(S1): 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