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琴, 金鑫, 陈俞超, 张云望, 李滨兵, 杜怡星, 芦刚, 时志强.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初始成煤期古气候重建与成煤机制
. 沉积学报,
2024, (): -.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64
|
[2] |
路晶芳, 刘健, 胡刚, 黄威, 王红, 张道来.
现代黄河三角洲北岸1.9Ma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22, 40(5): 1335-134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0
|
[3] |
吴超伟, 侯明才, 黄虎, 周倩玉, 罗宏谓.
滇东南麻栗坡中—下二叠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96-204.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2019.001
|
[4] |
常吟善, 赵洪, 覃军, 李帅, 张建培.
古近纪气候变化在东海盆地内的化石记录
. 沉积学报,
2019, 37(2): 320-3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33
|
[5] |
范广慧, 王永标, 孟峥, 李国山.
贵州紫云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初火山作用与生物礁的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7, 35(1): 24-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1.003
|
[6] |
江冉, 付勇, 徐志刚, 裴浩翔, 王富良, 周文喜.
二叠纪茅口晚期锰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约束——以遵义市南茶锰矿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6): 1032-104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6.003
|
[7] |
金鑫, 时志强, 王艳艳, 段雄, 程明.
晚三叠世中卡尼期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沉积学报,
2015, 33(1): 105-1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1.011
|
[8] |
田洋, 赵小明,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35-1045.
|
[9] |
靳建辉.
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全新世晚期沉积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36-345.
|
[10] |
徐兆辉.
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1, 29(2): 235-244.
|
[11] |
肖景义.
邯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波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206-1212.
|
[12] |
王 剑.
藏北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风化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4): 487-494.
|
[13] |
.
沉积物颜色和粘土矿物对库车坳陷第三纪气候变化的指示
. 沉积学报,
2006, 24(4): 521-530.
|
[14] |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
洞庭盆地第四纪红土地层及古气候研究
. 沉积学报,
2005, 23(1): 130-137.
|
[15] |
曹红霞, 张云翔, 岳乐平, 王煜.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3, 21(3): 482-486.
|
[16] |
陈洪德, 王成善, 刘文均, 覃建雄.
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28-535.
|
[17] |
李原, 孟仟祥, 罗斌杰, 李智明.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非线性特征
. 沉积学报,
1996, 14(3): 169-181.
|
[18] |
余素华, 文启忠, 张士三, 陈承惠.
中国西北地区晚第四纪黄土中镁铝地球化学与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1994, 12(1): 112-116.
|
[19] |
刘金钟, 范德廉, 刘铁兵, 叶杰.
桂西北中三叠统板纳组的沉积地球化学及金的区域分布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78-186.
|
[20] |
王开发, 李宜垠, 张惠之.
孢粉生烃热模拟试验研究——Ⅰ:烃的产率与性质
. 沉积学报,
1991, 9(S1): 131-137.
|